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目前威海单船年可捕量已经下降了38%,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而在渔业养殖空间方面,与2005年相比,养殖滩涂面积已经由24万亩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万亩。
近年来,威海市渔业资源修复以及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不断提升的捕捞能力,以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的要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目前近海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不够理想。跟踪回捕结果表明,大部分可捕品种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回捕量的十分之一,资源修复工作任重道远。而近海捕捞能力依然强大,渔船越来越大,渔船过多与渔场狭窄、资源衰退的矛盾非常突出。与2000年相比,单船年可捕量下降了38%,捕捞能力与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
与此同时,陆源污染物排放给渔业水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和赤潮的发生,影响到养殖渔民的利益,也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亟待协调。渔业发展空间呈萎缩之势,与2005年相比,工厂化育苗养殖车间、养殖池塘、养殖滩涂分别由180万平方米、15万亩、24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30万平方米、4万亩、5万亩。
针对目前渔业资源日益匮乏的困境,威海市相关部门千方百计寻求对策,如增加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数量、加大对报废渔船和转产转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渔业生态环境监管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以及切实保护好渔业基础生产力等,以期在渔业转型升级方面寻求突破。
小鱼频被当做饲料卖 经济鱼捕得少,渔民无奈捕小鱼挣钱
本报威海8月30日讯(记者 冯琳)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鱼捕光了,大鱼没了食物,必然长不大,影响产量,也影响渔民的收成。渔民们深谙此理,可是市场对鱼饲料的需求及大鱼产量的减少,使得渔民“不放过”小鱼。“卖鱼饲料赚钱少,但没它还真不行,我们需要赚钱,市场对此也有需求”,不少渔民说道。
“谁愿意捕小鱼啊,只能当鱼饲料卖。一吨鱼饲料最多能卖2000元钱,可经济鱼捕不到多少,总不能空手而归吧。”荣成人和镇一位船东说,“我们也很无奈,谁都希望捕经济鱼,越大越好,可是,有时出海一拉网,上来的鱼多为小鱼,只能当饲料卖。”
29日上午,在远遥中心渔港,船号为鲁威渔60×××的船东指着渔网对记者说,“一张网分为大扣、中扣、小扣,呈V字型分布,一撒网大小鱼都可能入网。不是我们不放过小鱼,而是小鱼拉上网后,基本也被挤死了,放生回大海也没用,还不如当鱼饲料卖,虽然赚得不多。但市场对此有需求。”
一位从事捕鱼事业40年的老渔民说,30年前,用的都是大网扣,小鱼捕不上来。那时,市场对小鱼也没有需求。虽然他们也知道小鱼捕太多大鱼就缺食物,会生长很慢,最终影响渔民收成。但是,鱼饲料有市场,渔民就不可能放过小鱼,就形成鱼产量及鱼类生长速度上的恶性循环。毕家疃一位渔民表示,“经济鱼谁都想捕,可捕不到或捕得少时,鱼饲料也可以凑合凑合。”
五年来,100马力渔船少了近1/3 船越来越大捕鱼量却少了
本报威海8月30日讯(记者 林丹丹) 说起开海,做了近10年船员的张坤深有体会。“鱼变得越来越少,船可是变得越来越大,100马力渔船5年内少了近1/3。”
29日,在远遥中心渔港,在船上做长工的张坤说,他所在的渔船是260马力。“5年前渔船每天平均能捞上20箱杂鱼,每箱多是40斤。现在一天能拉上10来箱,就是好收成。”
“5年前,260马力的渔船在码头算是中型的,而现在成了小渔船。”张坤说,小渔船越来越少,“主要还是近海的鱼少了,现在什么捕捞技术都有了,近海不赚钱,都开始把船变大。”5年前,许多八带、虾爬子等海鲜打上来,每趟都有个百十斤。现在大小鱼虾全被捕捞上来,鱼虾年年长不大,所以小马力渔船少了很多。“好在这几年有了禁渔期,对海里的生物恢复有好处。”
在船主毕礼志口中,记者得到了同样的答复。他的渔船是20多马力的,“近海资源少了,很多小马力渔船都转行或不干了,100马力渔船少了近1/3。”
记者电话联系了威海渔政部门,工作人员说,近5年,威海捕捞渔船约为6000艘,数量一般保持稳定,保持功率不增长。“现在想要造新船,船主必须要有渔船马力基数。”不允许原来没有渔船,就开始造新船。比如船主原来有一艘1200马力渔船,想淘汰旧船,可以重新造两艘新船,但是马力数必须低于1200马力。“所以看到港口有新船,全国渔船的功率其实并不增长,对海的影响力也小。”
成本年年涨 养条船上百万 众船东坦言海鲜价格涨不过成本
本报威海8月30日讯(记者 冯琳) 开渔在即,船东、船员都忙着备战。对于今年的捕鱼情况,船东们不敢妄加揣测。“赚不赚都得去啊,钱越来越不好赚了,鱼价虽然也涨,但涨不过成本的增幅”,许多渔民纷纷倒苦水。
荣成人和镇一位船东捕鱼几十年了,对近年来成本的增加深有感触。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的船员工资、油价、维修及保险费用都比10年前翻了几番。“以2001年为例,当时0号柴油的价格为2200-2300元/吨,而现在一吨要8000多元;2001年时,一个船员的年平均工资为1万多元,现在达到5-6万元;2001年,一年维修及保险费用也就4、5万元,而现在一年要40万元”,这位船东说,各项费用都翻了几番,可鱼价可没涨那么多。
29日上午,记者来到远遥中心渔港,当被问到对几天后的出海是否有信心时,船号为鲁威渔60×××的船东叹了一口气表示,“只能碰碰运气了,现在各项费用那么高,不出海赚不到钱,养不起船啊。”这位船东说,“现在每年的船员工资、油价及维修保险费用比2003年时涨了至少3倍,养条船一年费用上百万。”
另一条渔船的“船老大”则表示,鱼价虽然涨了,但比不上其他费用的增幅。市场上的高鱼价是中间环节造成的,他们现在卖出的鱼价比10年前只涨了一倍,但其他费用涨了很多。另一位正在组织船员准备出海的船东态度则比较乐观。他说,“还好现在国家对此有燃油补助,否则就真出不起海了。”
近海捕捞量下降 渔荒让不少船东卖了船
本报威海8月30日讯(记者 王帅) 30日的远遥中心渔港一片忙碌,船员们都在为出海做准备。记者了解到,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人力和柴油等渔需物资价格上升使很多船东因盈利少而卖了渔船。
郑先生打渔已有40多年,他说,“以前打渔挺挣钱,鱼的种类较多,但现在鱼量少不说,种类也少。”船老大方路已从事捕鱼10多年,他的船是300马力的。他介绍,10年前,出海两天便能满船,鱼约10万斤/船;现在则需至少5天才能捕捞同样数量的鱼,“鱼少了很多。”受访的十余位船员分析渔业资源匮乏原因,大多为“渔船较多”、“过度捕捞”等。
方路给记者算了笔帐,10年前柴油价格约2000元/吨,两天两条船耗油不足1吨,船员工资约8000人/年;而现在约6000元/吨,5天两条船则需耗价值约1.5万元油钱,人力成本则是3万/年,虽然鱼的售价比以前高一倍,但利润较以前低很多,“今年已有好几个船东无奈将船卖掉了。”
家住南竹岛的姜先生今年1月份卖掉了经营6年的两只渔船,“去年全年纯利润才7万。”他说,捕鱼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人力和柴油等渔需物资成本,2006年纯利润约40万,但每年利润额依次递减,2011年仅获利7万,幸有50多万元的油补。由于盈利较少,姜先生于今年1月份将船卖掉,所幸卖船并未亏损。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全市一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3月,渔船停港率保持在80%以上,最多时超过90%,是停港渔船数量最多的一年,捕捞渔民“提前休渔”的现象更加突出。一季度,全市近海捕捞产量12.7万吨,同比下降6.5%。近年来,近海捕捞量一直呈下滑趋势,2006年,近海捕捞量约为115万吨,而2011年的近海捕捞量约为74.4万吨。相比五年前,去年的捕捞量减少了约40万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