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靠汲取天然潮水养料长大的“二都蚶”,因其壳薄、个小、肉嫩,味道鲜美独特,受到消费者青睐,价格高时每公斤达100元。上世纪70年代开始,蕉城人将它视为宴席的珍馐,曾几何时,一度吸引了飞鸾、漳湾等沿海乡村村民投资养殖二都蚶。而今,二都蚶的产量和价格都出现滑坡现象,养殖企业为保持较小的利润,只能靠养殖蚶豆来“弥补”。陷入“冬眠期”的二都蚶养殖产业,何时才能苏醒?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50年初,“二都蚶”被省水产研究所专家们“相中”,并在蕉城飞鸾湾内设立了养殖场。当初的一位研究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那时,蚶苗产量丰富,再加上滩涂土质肥沃,海水优质,为“二都蚶”养殖规模化营造了极好的环境。
但到上世纪70年代沿海滩涂围垦后,蚶苗产量开始大量减少,即便是在人工培育蚶苗成功之后,蚶苗的养殖面积也只在1万亩左右。1997年,为扶持这个当地独特的水产品,蕉城区海洋与渔业部门组织撰写了《二都蚶育苗与养殖的标准》,并顺利通过了省级认定,向全省推广。直接参与撰写的区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负责人苏仰源告诉记者,当年政府和职能部门加大了二都蚶养殖的扶持力度,这个标准的推广,也为养殖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1999年,二都蚶又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更是为“二都蚶”拓宽市场推动了一步。
从天然的养殖环境、省级专家来筑“巢”,到获得名牌称号,这个曾经的辉煌,而今却风光不再,究竟是缘于何故呢?
日前,二都蚶养殖户尤维德告诉记者,二都蚶养殖需要三年,而围塘养殖的蚶只需两年,两者市场价格一样;其次,来自浙江海域的蚶,产量远远大于二都蚶,并有逐年扩大市场份额的趋势;其三,蚶苗养育到半年之后,销售价格也与成品蚶一样。“目前这种状况,养殖二都蚶肯定存在较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二都蚶产业未来的发展,无疑面临自产地生态破坏和外来品种的双重考验,蕉城这个独特海产品产业未来能否再辉煌,让人沉思。
苏仰源也对二都蚶产业未来发展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二都蚶养殖所需要的滩涂面积在逐年减少,以及近些年来二都蚶价格趋于平稳。
二都蚶生长在泥滩,滩涂是二都蚶赖以生存的“家”,但记者了解,目前在二都蚶主要产区的二都村一带,90%的滩涂已经被围垦起来养殖其它海产品。苏仰源说:“目前,二都蚶养殖面积初步统计大约只剩下13.9万亩滩涂,主要集中在二都村和漳湾沿海。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主要养殖区是否还要受到周边围垦的‘侵蚀’呢?”。其次,来自大米草的侵害,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二都蚶”转为塘养。
对于二都蚶所依赖的环境,何时才能不被“侵蚀”?对此,苏仰源谨慎地表达了个人的观点。他说:“关键是划定二都蚶养殖区域,避免盲目围垦带来的困境,从而有效保障二都蚶的质量和数量不受影响。”此外,他认为还应从技术上提高蚶品质,并大力宣传二都蚶省级名牌农产品品牌,再掀品牌效应,扩展市场份额,让二都蚶产业重振雄风。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