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水产研究所老工程师畅谈西南中沙
西南中沙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西南中沙是我省管辖的范围,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渔业研究与开发,是我们所一直以来所从事的工作。”7月4日下午,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接受海南特区报记者专访时称,目前,该所已基本摸清西南中沙群岛渔业资源的品种组成、分布区域、数量分布水平等情况,今年该所又在南沙海域发现和查明两大优质渔场,不仅为我国开发这一区域的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省渔业生产提供上好的捕捞场地。记者
陈标志/文李志良/图
水产研究所老工程师畅谈西南中沙
“我在这行业干了30多年,明年就要退休咯。”昨天下午,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坐在其简陋的办公桌旁,用一根手指头敲打着电脑键盘。尽管是“一指禅”和使用五笔输入法打字,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畅游网络的热情。在其办公室里,堆满了海洋图纸,以及翻得毛边泛黄的《海洋渔业志》等书籍。他谦虚地说,自己年纪大了,要让年轻人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海南海洋捕捞领域,今年59岁的陈积明绝对是一个权威。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陈积明学的就是与海洋渔业有关的捕捞专业。从事海洋与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30多年,现今已是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的他,带领他的团队,多次赴西南中沙实地调查,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技术研究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尽管不善言谈,但说起西南中沙的渔业资源,陈积明总是饱含激情,他把老花镜摘下又戴上,洪亮的声音在楼道里回荡。他兴奋地说:“我从事水产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工作30多年,西沙所有的岛礁我都去过,我对那里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了。”
陈积明向记者介绍称,他所在的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承担着全海南渔业资源调查、海(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良种良苗引进繁育、养殖病害防治等多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推广。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省水产研究所多次组织科研调查队伍,对西南中沙群岛渔业资源状况展开调查。
海南深海渔业调查开发朝纵深发展
在陈积明的电脑里,存放着大量他出海调查和探捕时所拍摄的照片。他点开电脑的文件夹,一一展示给记者看。但关于他本人的照片,却少之又少,以至于记者挑选他本人的出海照片,显得很困难。他说,光顾着工作了,没有给自己拍照。
随着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沙市,陈积明所在的研究所也显得格外热闹。近段时间以来,媒体记者也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就西南中沙的情况进行采访。“今天上午,就有几拨记者过来,找了一些老同志座谈,我们也提供了大量有关资料给他们。”陈积明告诉记者,配合媒体采访也是他们的一项工作。在大量关于西南中沙的相关报道,许多只是停留在“听说”后的“遥望”层面,描述那里波涛汹涌及霞光万丈的奇光异景。“如果真正到过那里,你才能感受那里的真实。”陈积明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水产研究所成立,我们所一直在渔业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并延续到今天。”陈积明把省水产研究所在渔业开发过程中的功能,比做“杠杆”,他说,“我们前期的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才能为渔业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作为这个团队的技术核心,高级工程师的陈积明曾先后4次带队出海,西沙的所有岛礁,他一一去过,并深深地印在脑海。
“总体来说,上规模的海洋渔业探捕和开发,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比如1972年前后的西沙渔业资源开发。”陈积明告诉本报记者,当初主要是由琼海、文昌及三亚渔民组成的探捕船队,“那时候,渔船都是公家的(集体所有),我们同行的工作人员给渔民提供技术支持,进行探捕和资源调查。”
“当时我们所也就10来个工作人员,其中有6人直接参与调查。”陈积明坦言称,当时所里也有一条100吨级的调查船——海渔一号,而那时的渔船就更小了,出海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在今天,出海考察的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在该所已经比比皆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海洋渔业调查朝纵深发展。
南沙又发现两大天然优质渔场
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对于西南中沙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工作,我省水产研究单位一直在有序地进行。陈积明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先后所见到的情形。
“当初我们去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那里的海鲜珍品,比如海参及各种贝类等。”陈积明称,在礁盘附近海域,随处可见各种海鲜珍品,“这些也是渔民最关心的,由于受到运输和保鲜成本的制约,各种常见鱼类并不受到渔民的青睐。”所以,捕捞海鲜珍品,成了渔民出海的首选。那么,现在那里的情况怎么样呢?陈积明称,他后来也去了几次,总体来说,那里的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依然保持很好,变化不大。“南海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只要科学有序地开发,是可持续性发展的。”
陈积明称,从2007年开始,有人就开始在南沙从事水产珍品的深海养殖,单从目前的养殖经济效益来看,还不是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陈积明还向本报记者透露,经过该所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今年又探捕查明南沙两大天然优质渔场。至此,该水产研究所在南海调查发现了多个优质渔场。
“今年在南沙新发现的这两个渔场,为我省渔民生产提供了保障。”陈积明说。
渔民造大船,出海捕捞能挣百万
陈积明告诉记者,尽管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并不等于每艘船只每个航次都会满载而归,出海赔钱的渔民也大有人在。
“我也问过渔民,他们出海一趟,一条船需要20多个渔民,加上燃油等相关费用,需要10多万元的开销。”陈积明称,如果他们没有捕捞到海鲜品,或者捕获很少,肯定要亏本。所以,省水产研究所的调查和探捕工作,是渔民是否受益的砝码,并受到渔民的广泛欢迎,因为他们是直接受益者。
陈积明向记者提供最近的一份《渔业生产动态》上显示,由于受海上风浪大、油料贵与缺渔工的影响,今年4月份我省海洋捕捞生产与往年相比偏差。但该《生态动态》同时指出,自今年开春以来,在西中沙渔场的生产呈现别样景象,许多大型灯光围网渔船把握时机,出航到达渔场后,开灯作业三四个夜晚就渔获满舱,船航次产量达7万-8万斤。我省有50多艘大型灯光围网船参与,绝大多数渔船效益良好。三亚榆丰渔民专业合作社的18艘大型钢壳灯光围网船,都参与西中沙渔场生产,船产值最少的都达到50万-60万元,有两艘出航6个航次的渔船产值已达百万元以上。
“南海丰富渔业资源,给我省渔民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前都是小船,现在三亚、临高等地的渔民正在造500吨级以上的大船,每艘渔船造价上千万元。”陈积明说到南海渔业资源,内心充满了自豪,他说,“三沙市的设立,单从渔业生产来讲,将起到意义深远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