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6年,湖北省水产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和突破性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样样增、项项增、全面增:全年水产品产量331万吨,比上年增加13万吨,增4%;放养水面1025万亩,比上年增15万亩,其中名特品种放养面积达670万亩,增20万亩;投放苗种60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孵化鱼苗538亿尾,比上年增17亿尾;加工25万吨,比上年增加10万吨,增14%;出口创汇达到1.8亿美元(含转口),比上年增3000万美元,增20%,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45%;种青养鱼面积达200万亩,比上年增50万亩;网箱养殖、鱼猪(鱼鸭)立体生态养殖等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新增100万亩,达到600万亩;全省休闲渔业及相关产业总产值20多亿元,比上年增2亿元;全年水产品产值达到260亿元(不含苗种产值),比上年增加24亿元,增幅10%;渔民人均收入达到5100元,同比增300元。根据法定统计资料,2006年渔业为农民增收在种养业中贡献率为56.8%,在农民增收中的增长幅度为20.7%,行业产值增长速度为14.8%(可比价)。
主要特点:
1、水产板块的建设和发展取得新突破
全省省级板块项目已达到33个,规模达到550万亩。板块建设地在提档升级和抓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突出特色,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板块区内“一鱼一产业”初步形成。小龙虾产业已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36万亩,使总产量达到8.5万吨,增加纯收入5亿元,仅此一项可为全省农民人平增加纯收入10元以上;河蟹产业已放养面积超过240万亩,产量4万吨,比上年增3000吨;鳝鱼产业形成了江汉平原为主的格局,养殖网箱达200万口,产量8万吨,产值24亿元;鮰鱼产业形成了苗种、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化格局。养殖面积超过20万亩,其中网箱养殖30万平方米,总产量超过4万吨;鲟鱼产业以宜都、沙市、麻城等地养殖为主,发展网箱养殖300亩,产量约1500吨;武昌鱼产业形成了年产10万吨的规模;龟鳖产业年产15000吨。
2、水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工能力全面提高。全省水产品加工能力增加5万吨。德炎、华山、外婆家和莱克等龙头企业加工产值接近5亿元;二是加工出口创汇有新突破。在小龙虾出口的基础上,扩大了斑点叉尾鮰的出口。小龙虾出口达到4万吨,创汇达1.27亿美元。三是加工工艺逐渐向精深方向发展。汉川市的湖北博安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均衡地带”牌鱼蛋白果蔬饮料。鄂州市的正源生物科技公司“淡水鱼类加工及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项目”即将建成。梁子湖水产品有限公司 “多肽蛋白粉提取项目”等先后建成投产。
3、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快了水产生态无公害养殖示范区建设。全省建立了6个国家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和9万亩生态养殖示范点。到2006年底,认定无公害生产面积600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达181个,产品认证89个(另已上报待批31个),绿色水产品151个,有机食品8个;二是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品质量监管,对苗种、渔药、饲料等投入品进行严格监控。在农业部、湖北省农业厅的历次例行检测中,均未发现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9月中旬,美国FDA考察团官员对我省长阳、宜都两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对抽样的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最好的农场”。
4、生态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国家统一实施的禁渔期制度在该省已向境内其它主要河流和大湖大库延伸;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推进。以梁子湖为代表的大湖围网拆除工程全面启动;渔政执法力度不断增强。“增殖放流”呈现社会化新趋势。全年共向长江等水域增殖放流“四大家鱼”苗种3.4亿尾,中华鲟12.6万尾,胭脂鱼9.8万尾。
5、山区、库区特色渔业迅速发展
宜昌市以清江库区为重点的鮰鱼网箱养殖有了新的发展,新增网箱面积2万平米,鮰鱼产量达到1.3万吨。十偃、襄樊两市均以水库渔业为立足点,突出网箱养殖和小水库精养,丹江口在库区沿岸库湾发展的2.5万亩拦汊和网箱养殖。老河口对银鱼开发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移植银鱼的水面达到10万亩,年产银鱼500吨以上。
6、“平安渔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湖北省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过了专家评审和该省预案办审查,已正式发布实施。全省共有已有77个船检机构获部局认可。开展了“三无”渔船的清理查处工作和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行动,渔船受检率和登记率近90%。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