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条100多公斤的大型黄鳍金枪鱼直接出售市场价每公斤300元,而经过-60℃超低温冷冻并进行深加工后,“身价”暴涨10倍,能抵上一辆“宝马”轿车。
4月6日,记者在山东荣成石岛工业园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建设现场看到,投资2亿元的1.5万吨-60℃超低温深冷物流库、金枪鱼精深加工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今年8月份投产后,金枪鱼换‘宝马’在荣成将变为现实。”公司负责人连学斌告诉记者。
荣成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收入等主要指标连续30年位居全国县级之首,海带、海参和鲍鱼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0%、20%和12%。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以传统捕捞和出售原料为主的渔业生产模式前景堪忧。荣成未雨绸缪,把现代渔业及食品和生物技术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产业支撑,将水产品精深加工作为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推动海洋经济由资源依赖型向产业带动型转变。
着眼于“产业带动”,荣成鼓励传统渔业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向提取物开发、生物医药领域拓展,通过海产资源的精深加工实现效益倍增。众多海产品生产企业打破传统的“冻、煮、腌”式食品加工模式,转向生产高档冷冻调理食品,全市已建起冷库418家,总库容量达到100多万吨,年冷链物流周转量达到近300万吨。山东达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海洋生物开发医药保健品,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多人的企业年可纳税8000万元。食品加工剩下的鱿鱼下脚料和鱼头等废弃物,作为饲料出售每吨仅卖五六百元,而荣成泰祥集团利用新技术从中提取脂肪酸和生物多肽,每吨增值5000元。
渔业转型,科技先行。荣成连续三年举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全市各大渔业企业与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聘用19名专家院士组成科技顾问团,建立了全国惟一一处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题的“863 计划”产业化基地,实施转化“863”项目30多项,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0多项,200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落户成山镇的海藻生物肥项目,“牵手”中国农科院,变廉价海藻为高额生物液肥和生物菌剂,年底可建成投产。好当家等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研发机构合作,正在开发高新技术海带深加工产品,投产后全市可新增产值300亿元。海之宝今年3月初投资420万美元在德国设立的海外技术研发项目获商务部门批准,成为威海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海洋产品科技研发机构。
目前,荣成培植起300多家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药品等规模精深加工企业群体,销售收入占工业经济40%以上,被授予“山东省优质冷冻调理食品生产基地”“中国海洋食品名城”等称号。预计今年全市“海洋三品”加工能力达到28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800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