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条刚做母亲的野生中华鲟,由于产后综合征生命垂危,经过京鄂两地科研人员精心护理,昨日终于转危为安。目前,它已开口摄食,身体机能渐渐恢复。据称,在其他大型鲟鱼类目前还处于破腹取卵产后必死的状况下,中华鲟产后亲鱼可以存活已经是了不起的进步。
这条中华鲟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今年10月底在长江中获取的野生中华鲟。朱永久工程师自豪地说,经过努力,这条中华鲟妈妈产卵20多公斤,约20万粒,是一位英雄妈妈。刚生完孩子的中华鲟妈妈在饲养池里正“坐着月子”。它刚被捕来时体重约340公斤,生育完后腾空了腹腔,体重约240公斤。少了100公斤的中华鲟妈妈瘦得背脊骨都露出来了。
饲养员将它翻身打了一针能量。只见它的腹部有一条红红的长口子,就像剖腹产后的孕妇,疲惫地仰躺在水中。为了让中华鲟妈妈尽快康复,经农业部批准,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决定将其运到北京海洋馆。它被放在一辆装有大水箱的卡车里。大水箱内壁都垫了海绵,以防路途颠簸使它再次撞壁受伤。大水箱顶部还开了一个观察窗口,科研人员一路上过一段时间就要停车察看它,随时准备急救。
15日上午11时,经过20多小时长途跋涉,中华鲟妈妈终于被运至北京。卡车一驶进北京海洋馆,工作人员就上车给它体检,结果发现它的下腹部卵巢有水样物质,可能是生育时受的伤。在3名潜水员帮扶下,中华鲟妈妈进了新家,但一进“门”就趴窝了,伏在水底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又不停地“呕吐”。跪在旁边的潜水员立刻上前扶住它的吻部,一只手轻轻抬起它的头部,另一只手来回抚摸它的腹部。终于,中华鲟妈妈想起身游动了,但显然有点晕头转向,一会撞到软海绵做的假石头上,一会撞到玻璃墙上。又是一阵手忙脚乱的抢救,中华鲟妈妈终于渡过难关。
此时,在长江水产研究所仔鲟饲养池里,那些中华鲟妈妈的孩子们正欢快地游动着,津津有味地吃着早餐——红红的如同细线的水蚯蚓。别看它们现在只有五六厘米长,1年后就能长到1米了。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是鱼中最快的。
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危起伟说,每年洄游至长江的中华鲟产卵群体数量,已从葛洲坝截流初期的2176尾下降到目前的1000尾左右。被誉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生存处境堪忧。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