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珠海三灶青湾的250口池塘绿波荡漾,总面积3400多亩的池塘里分别养殖着鳗鱼、中华鳖、河豚三种特色水产。这里是金湾区第一家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其中鳗鱼养殖基地和仿生态中华鳖养殖基地规模全市第一。几年来,依靠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特种水产养殖,这250口池塘年产值已超过1.2亿元,鳗鱼、河豚更因为高标准的生态养殖远销日韩、欧美等地。
昨日,记者走进珠海市信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250口池塘被分成几大区并分别编号,将鳗鱼、中华鳖和河豚三大特色水产分开养殖。在一口池塘里,员工在笼子里放上一大块饵料,很快,数十条鳗鱼浮上水面,纠缠一起争相夺食。
“广东人喜欢将鳗鱼清蒸或是红焖,日本人则喜欢烤了做鳗鱼饭。”公司总经理徐兴校笑着告诉记者,美味的鳗鱼自然价格不菲,“四两到七两的鳗鱼出口到日本,200元一公斤。”
2005年,浙江人徐兴校在三灶考察水质、环境后,决定将鳗鱼、中华鳖、河豚三种特色水产带入珠海养殖。当年,他投入巨资对芦苇杂草丛生的1300亩滩涂进行整治。去年公司再次赁滩涂2100多亩,并于今年年初改造完成正式开始养殖。
几年来,徐兴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投入8000多万元,但大手笔投入换来的是高效益。“原来的低产池塘,按四大家鱼核算每亩产值不超过1.5万元,养殖鳗鱼后每亩产值将达到1316万元。”今年日本地震后,出口日本的鳗鱼价格大幅上涨,鳗鱼养殖效益更加可观。
2010年,三种特色水产的总产值达到1.2亿元。其中,鳗鱼产量500多吨,产值6200万元;仿生态中华鳖出售133吨,产值3200万元;河豚产量280吨,产值2200多万元。
“鳗鱼养殖对水质要求高,而且用药规范严格,出口要经过几十项检验。”徐兴校告诉记者,技术难度大,养殖成本高,正是养殖户很少养殖鳗鱼的主要原因。“鱼苗要在恒温下养殖三个月后才能放入池塘养殖,饵料都是采用进口鱼粉和高蛋白饲料混合。”而公司的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专门从福建等地请来。
在中华鳖的养殖上,徐兴校则大胆创新,坚持走仿生态养殖的路子。“传统中华鳖养殖使用高蛋白饲料和冰鲜饵料饲养,不仅消耗大量冰鲜鱼,而且污染养殖水域。”徐兴校介绍说,仿生态养殖则是实施鱼鳖混养的低密度养殖模式,同时利用中草药和微生物制剂进行疾病预防和水质调理。使用传统养殖模式,每亩池塘可以出产中华鳖1500斤,而仿生态养殖的产量几乎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虽然产量降低,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从而保障了销路和价格。”
在坚持特色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经营思路的同时,徐兴校更看重的是走养殖技术创新路线。徐兴校告诉记者,公司目前正积极与渔药厂家、饲料企业、科研单位等进行交流合作,创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工艺标准。如今,公司已经成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正在申报市农业龙头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