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有“鱼中之王”美誉的长江鲥鱼,已经难觅芳踪。有关水产专家为此纷纷支招
长江鲥鱼为长江美味之尊,过去可以在春天的餐桌上由美食者品味。可是现在,就是在浩荡长江之上,人们也难以一睹它的靓影了。有关水产专家近日纷纷呼吁,应当尽快采取建立保护区等有效措施,使得鲥鱼种群免遭灭绝之灾。
危急:长江鲥鱼濒临灭绝
2006年12月25日,当笔者采访江西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卢象贤时,他急切地说:“长江鲥鱼同众多的名贵鱼类一样,灭绝的速度惊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恐怕过不了多久,它们只能变成永久的回忆。”
与白鳍豚、中华鲟一样珍贵的长江鲥鱼,属回游性鲱科鱼类,咸淡水两栖,平时生活在海洋,每年春夏之交从海洋溯长江而上,在淡水江河产卵繁殖,然后回到大海。因其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鲥鱼肉质细嫩鲜美,有“鱼中之王”之美誉,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长江鲥鱼是指示性物种,反映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水产研究所对长江鲥鱼进行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江西赣江的峡江江段,是长江鲥鱼最大的产卵场。30年来,长江鲥鱼繁殖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产卵群体呈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特点,数量明显减少,成熟个体变小,性成熟也提早,平均年龄下降,资源呈明显衰退迹象,产量急剧下降,已不能形成渔汛。据统计,1968年至1977年的10年间,长江鲥鱼年平均产量为49.2万公斤,最高年产近160万公斤。但从1984年开始,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仅为1.2万公斤。1996年,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1个月,毫无所获;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也难觅芳踪。事实就是这样严峻: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
原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长江鲥鱼趋于灭绝的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生长。如赣江万安水坝建成后,鲥鱼产卵场的流速、水位、水温等生态条件改变,河床提高,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繁殖。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统计,江苏、安徽和上海每日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有121.9万吨,重大污染源有37处之多。污水排入江湖,对长江鲥鱼的正常回游、产卵、孵化、仔幼鱼的发育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长江鲥鱼近亲繁殖,群体基因萎缩,后代生长速度减慢,繁殖率和适应性降低,种群生存能力减弱。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均造成鲥鱼趋于灭绝。近9年的资料显示,在长江鲥鱼最大的产卵场峡江至新干的30公里江段内,峡江县采用三层刺网日夜捕捞,平均每年损失10多亿粒鲥鱼卵,鲥鱼资源进一步衰减。还有鄱阳湖近年来过度地采沙,也破坏了鲥鱼回游通道,加速了鲥鱼灭绝的过程。
建议:建立两个自然保护区
长江鲥鱼作为典型的溯河性鱼类,是分类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的存在,对于丰富长江渔业资源,保持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面对长江鲥鱼岌岌可危的处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陈大庆近日呼吁:当务之急是要对长江鲥鱼进行抢救性保护,在赣江吉安至新干江段建立长江亲鲥自然保护区,在鄱阳湖和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建立幼鲥自然保护区,以减缓长江鲥鱼灭绝趋势。
科学家们还建议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和重视鲥鱼的保护,进一步理顺渔政管理体制,加大经费投入,开展鲥鱼人工繁殖,走人工放流增殖恢复资源的道路。他们指出,不如此,我们的后代恐怕就再也见不到鲥鱼了。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