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1月22 日,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苏仰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区养蛏户达2500多户,蛏年产量达3600吨,产值达5600万元,蛏产业带富了上万群众。而在蕉城区蛏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漳湾增坂农民李安瑞功不可没。
守着“金碗”挨穷苦
蕉城濒临东海,滩涂面积13多万亩,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便意识到海边农民致富的希望在海里,推出了海洋兴区的举措。1978年,蕉城区便承担了农业部海区蛏苗高产稳产技术研究项目,每年都在蛏苗产卵季节推出蛏苗预报,指导养殖户定期捕捞蛏苗,提高产量。但由于人工养殖技术一直无法突破,海区养蛏每亩只产25公斤,而且个体品质差。那时全区滩涂蛏埕面积不大,大量可利用的滩涂荒废了,许多农民守着“金饭碗”挨穷。
虾塘养蛏开先河
1988年起,漳湾镇增坂村农民李安瑞开始琢磨利用虾塘人工养殖海蛏。1990年,他在飞鸾镇二都官沪塘养殖对虾时,发现虾塘水流到闸门外的滩涂,渔民蛏埕收益特别高,这让他得到很大的启示,在虾塘人工养蛏大有作为。经过多年学习实践,1993年底,李安瑞率开全国虾塘人工蓄水投饵养蛏的先河,亩产海蛏500公斤。后来,他又尝试用化肥和豆浆做水藻养分,培育海蛏再次获得成功,产量翻了一番。他培育的海蛏肉肥白、壳金黄、粒大、味美,在市场上一眼就能认出,福州一带的水产商人最为推崇。接着他又找到了蛏与黄瓜鱼等海水鱼立体养殖的新途径,使蛏的生长周期缩短75天,产量成倍提高。这几年,李安瑞又筹措1000多万元资金,对养殖场进行改造,按无公害农业标准试验推广鱼贝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池塘海蛏产量又翻了两番。
科技转为生产力
为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大力推广人工虾塘蓄水投饵养蛏技术,全区掀起了养蛏热潮。今年,池塘蓄水养蛏列入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的主推技术之一,对养殖户进行物化补贴,免费提供水质监测仪、显微镜、电脑等设备,推进蛏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养蛏面积已经突破3万亩,仅增坂村养蛏塘池面积达4000多亩,年产大蛏3000多吨。 同时,区相关部门积极帮助李安瑞注册“安瑞蛏”商标,去年底“安瑞蛏”、“安瑞美国红鱼”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苏仰源告诉记者,海蛏是蕉城渔业贝类的主打产品,区里已经将海蛏列为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运用先进水处理技术及增氧机、自动投饵机和多季养殖、轮养、间养等模式,改造传统池塘为精品池塘,改造率达50%以上,年产量提高30%以上。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