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濒临黄渤两海,是我国重要渔区。近年来,在国家农业部的指导下,我市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水产品加工基地,提高产业集群能力,取得一定成效,加快了大连渔业工业化、渔村城镇化步伐。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认识,增强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的自觉性
大连市水产品加工业历史比较悠久,到2001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6家,完成产量55万吨,加工产值占渔业社会总产值20%以上,成为渔业经济重要产业,渔民增收重要途径,出现了像“善岛”、“国富”、“金山”等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企业。但是,总体看,我市水产品加工业自主开发能力还不强,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还不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还比较低下,影响了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速度和质量。
2002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展纲要》,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等。渔业是大连农业的支柱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左右。因此,加快渔业发展,对实现大连农业现代化十分关键。根据《纲要》确定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我们组织全市渔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大讨论,理清建设渔业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通过大讨论,大家感到,实现渔业工业化、渔村城镇化、渔民生活小康化是建设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水产品加工业是联结源头生产与市场营销的桥梁和枢纽,推进水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是加快渔业工业化、城镇化、渔民小康化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市决定把推进水产品加工集约化生产纳入渔业结构战略调整“六个百万”工程之一,全力进行开发建设,并确定了发展思路和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现代化加工基地,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水产品加工基地10个,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140亿元。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我市水产品加工厂增加到465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加工品种到达280余种,分别是五年前的2.6倍、2.4倍和75%;10大加工基地启动建设,“龙王塘”、“黑岛”、“皮口”、“棉花岛”等基地已投入运营,“龙王塘”、“黑岛”、“皮口”三大基地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称号。水产品加工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明显提高,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83万吨,实现加工产值71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9亿美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6倍2.3倍和2倍,促进了渔业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大连地区实现水产品产值153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303亿元,渔民人均收入10500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71%、95%和57%。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工基地
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涉及规划、土地、能源、交通、渔民利益等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市在实施加工基地建设中,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精心论证,严格审批,为基地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确定原则和标准。根据我市渔业资源分布和优势产业带建设情况,对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规模及范围,市政府提出了原则要求,每个基地建设规模要在2平方公里以上,并且集中连片;基地达产后,年产值要在10亿元以上;生产设施要引进和采用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要带动当地渔民致富,村屯建设向城镇化推进。有了比较明确的原则和标准,就使基地开发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减少了重复,优化了资源配置,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科学论证和定位。我市确定的加工基地,基本都临近沿海,土地资源十分紧俏。因此,把实施项目论证好,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好,是搞好基地建设的前提。规划基地项目,我市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既抓好控制性规划和开发建设规划。控制性规划由土地规划部门组织实施,重点从用地、道路交通、工程及开发强度等方面进行,确保基地建设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做好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目标、重点、布局、措施到效能分析,进行全方位评估。我市旅顺口区龙王塘村,是一个传统渔区,海水养殖、捕捞、加工等产业比较齐全,还有一处渔港。2003年,以大龙王塘实业总公司为主体,开始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根据资源分布情况,这个园区分为陆域生产经营商贸、海上耕海牧渔、居民生活3大区域。陆域生产经营商贸区依次分为市场交易、商贸服务、水产品冷冻冷藏、精深加工、来料加工、第三代水产制品、科技研发、休闲渔业、居民生活等9大区。产业发展上,以水产品加工为主体,计划到2010年,园区总产值将达到25亿元。由于规划合理,贴近实际,龙王塘加工园区发展的步伐较快,2005年,园区进驻水产品加工企业34家,完成产值12亿元,渔村人均收入15000元。
(三)突出特点和优势。在开发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过程中,我市注意依托大连海参、扇贝、裙带菜、杂色蛤等10大优势产品产业带,围绕一个产品去开发一个产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旅顺口区是我市裙带菜、海带主产区,龙王塘加工园区内70%的企业是从事藻类产品精深加工的。瓦房店地区的海蜇资源丰富,瓦房店市在永宁镇就规划建设了以海蜇为主导产品的加工基地,该基地的九鲜房牌海蜇系列产品,覆盖中国同类产品市场三分之一以上。目前,我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加工基地中,70%以上是建立在本地优势资源基础上的。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支撑作用,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化,主体是企业。因此,在引导加工基地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注意发挥渔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它们带动基地规模的扩张,支撑基地持续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基地吸引力。我市甘井子区海湾水产有限公司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水产龙头企业,在建设“棉花岛”临港水产品加工基地中,从规划到基础建设全部由这个公司承担。2004年,一期工程结束后,基地已集聚了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和一个水产品交易市场。为提高基地吸纳能力,这个公司又追加投资1亿元,把辖区内的渔港由原来3000吨级扩大到6000吨级,水产品交易市场由1万平方米增加到3.6万平方米,同时对基地的周边环境,按照城市化水平进行改造,3000米柏油马路,全部安装路灯,临街还配置了各类服务设施。经过海湾公司全力开发,“棉花岛”加工基地又上一个台阶,到2005年末,基地内各类企业增加到16个,产值达到8亿多元,3年翻了一番。目前,我市已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中的8大加工基地,90%以上是由龙头企业牵头开发的。
基地圈内的企业,是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的,利益不同,需求不同,因此,搞好服务协调发展十分关键。为了保证基地运行质量,我们还是依靠龙头企业,指导它们在做好主业同时,承担基地物业公司的职责,方便各企业生产经营。“龙王塘”水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后,多数企业开办者不是本地人,有的还是日本、韩国及香港的客商。来到新环境,他们对厂房设计、规划及办理各项建设手续比较生疏。基地承建单位大龙塘实业总公司主动协助客户,跑手续办批件,解决难点,消除外来建业者后顾之忧。大连水产养殖集团投资4000多万元,在这个基地建一处现代化裙带菜精深加工厂,由于工厂处在基地的边缘,端电压不稳定,大龙塘实业总公司就跑发改委、电业局,新上一套稳压设备,保证了投资商的企业按时投产。目前,我市已初具规模的“龙王塘”、“棉花岛”、“金石滩”、“皮口”、“黑岛”等5个加工基地,水、电、汽及道路、绿化、环保等基础项目,都是由基地建设主体单位组织实施的。
发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带动支撑作用,使基地建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03年我市正式提出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基地后,5个初具规模的基地,已聚集了水产品加工、养殖、育苗、交易等各类企业76家,投资总额超过30个亿,2005年,实现总产值40多亿元。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中自身也得到了壮大,大连善岛食品有限公司、獐子岛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善岛食品有限公司、玉林企业集团获国家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企业称号,大龙塘实业总公司、海湾水产总公司分别获得辽宁省、大连市渔业龙头企业称号。“獐子岛”牌产品获得我国渔业战线唯一的一块驰名商标。
四、搞好服务,提高集群产业运转质量
打造水产品加工基地,推进产业集群化,是新形势下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具体工作中,能够精心指导,热情服务,全力支持,保证了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沿着健康有序的轨迹进展。
严格把关,确保基地建设科学性。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涉及国家、集体、渔民、企业的利益,因此,每个基地的规划,我们都组织大连水产学院、理工大学、海洋环境研究所及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对基地发展方向、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等进行论证,尽量减少曲折和弯路,尽快达产见效。如基地建设占地问题,已通过审批的6个基地,都是建立在临海盐碱地、沼泽地及滩涂地,没有占用农业耕地。另外,对基地发展空间的选择,我们也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建设者尽量与本地的渔港、交易市场等存量资产结合起来,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目前,已建成和起步建设的基地,“龙王塘”、“棉花岛”、“皮口”、“金石滩”、“城关”、“杏树”6个区域都包含了本地的渔港,使基地建设与临港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基地影响力和吸引力。
调整公共财政投资方向,加大对基地开发建设扶持力度。渔业是大连农业的支柱产业,市政府每年支持渔业发展的各项资金1亿多元。近3年,对水产品加工基地项目,我市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扩大投资份额。基地内渔港改扩建项目,我们除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外,市发改委每年还要给上千万元的投入,像“龙王塘”、“棉花岛”、“皮口”渔港,连续3年都给专项支持。对承担基地建设的主体企业,我们把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向它们倾斜,新建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市财政给予投资总额12%的补贴;对道路、供水、绿化、环保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市政府每年也都给一定的补助。对外来客商在基地内建的水产品加工项目,凡是达到我们扶持条件的,也同样享受本地企业的政策,到目前,70多家企业中,有近20家企业得到了市政府支渔资金的补贴扶持。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先进地区比,还是有差距的,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近20%的加工基地因地方土地政策的变化,建设速度放缓,一些项目落实不了;部分已经投入运营的基地,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手段,环保及其他配套设施滞后。基地内的加工产品档次不高,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差,技术含量较低;虾夷扇贝、海参、杂色蛤、裙带菜、海带等地方优势产品精深加工率不高,产品国内市场覆盖面不广;加工业高管人才和技术骨干缺乏,技术创新滞后等。
五、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时期,我市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是,充分发挥地方渔业资源和技术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扶强做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扩大加工领域和规模,提升加工档次,强化质量安全,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大连渔业现代化进程。
发展目标:2010年,完成水产品加工量150万吨,实现产值140亿元,年递增16%;培植加工龙头企业50个,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2个,5亿元以上10个,1亿元以上20个;打造以水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加工基地10个,其中年产值15亿元以上的2个,10亿元以上5个,6亿元以上3个。
工作重点: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研制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增值潜力大加工品,拓宽地方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海洋生物分子、超低温冷冻、鲜活品真空包装辐射保鲜等高新技术,加快海洋功能、生物、保健药物等第三代制品规模生产推进速度。以庄河、金州地区为主体,提高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能力,构建中国国际化水产品来进料加工基地。发挥科研院校作用,搭建水产品加工管理、技术人才平台,培养适应现代化加工业建设各类人才。扩大开放,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及资金,增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活力和实力。
六、对促进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应理顺体制,切实加强对水产品加工业的领导。水产品加工业是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产业,规范和强化对水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指导十分必要。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体制比较明确,但到地方就五花八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等都对加工企业有管理内容。可这些部门的管理只从一个角度,而且是只从结果去过问加工业,或收费,或抽检质量,或检查卫生,至于企业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技术、人才等问题,却成了无主管产业,无人指导协调。水产品加工业是从渔业行业派生出来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弱势群体,加强对这个产业的指导协调服务,比限制、收费等更重要。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水产品加工业行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与水产品加工生产有天然联系,渔业重点区域的水产品加工业归口渔业行政主管协调指导符合行业发展实情。
应加强水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源头管理国家已经比较明确,实际操作也比较规范,而加工生产过程国家也有规定,由产品质量检验监督部门负责。由于产品质检部门是一个综合部门,涉及的领域多,根本顾及不了加工业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最多去抽检产品,处罚生产不合格产品企业。水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在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应建立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应整合资源,从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产品连接,有利推进源头和市场开发的角度,建立专门机构,对水产品加工从原料到销售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防位监控管理。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