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本月初休渔期一结束,福建泉州地区的渔船纷纷扬帆出海捕捞。但对不少渔民来说,休渔期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收获季节的到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海洋资源瓶颈、动力油价飞涨、人力成本攀升等因素,正在对泉州的渔业捕捞生产、渔民的生产收益提出新的考验。
渔工工资“涨两倍”
惠安小岞镇渔民老曾这几日出海捕捞收获颇佳,但高兴之余,他又有了新忧虑:船工工资大幅,柴油价格不断上扬,年底渔船检修少说也要花费十余万……
“出海捕捞的成本一直在增加,每年泉州前往东山海域捕捞,两三个月下来成本要20万元以上,如果捕不到足够的鱼,市场价格不理想,一趟下来反而要亏本两三万元。”老曾无奈地说,近几年,近海很难捕到大鱼,与之相应的却是,出海捕捞的成本却在逐年上涨。
老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柴油价格从2006年的2000多元/吨一路上涨到现在的8000多元/吨,人工成本也从两年前的每人100元/天涨到了现在的300元/天。去年捕获的鱼共卖了60多万元,但是柴油钱花费40多万元,工人工资支付9万多元。
倒逼渔船“旧换新”
老曾的遭遇并非特例,像他一样使用老旧木质渔船的泉州渔民,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更新改造钢质渔船,面对逐年上涨的捕捞成本,有些渔民开始转行。
“从总量上讲,近10年,我市捕鱼量没有太大变化,一直保持在65万吨左右。”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员介绍,国家出于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实施了海洋捕捞“零增长”和“负增长”政策,对捕捞渔船的数量和功率进行严格控制,总量上不允许新增马力指标。由于近海鱼类资源逐年萎缩,渔民只有前往更远的海域,才能捕捞到较多的鱼,但前往外海,渔船需要有足够的抗风能力,不少传统渔民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对木质渔船进行改造,只能在近海讨生活。
“到外海捕鱼要依靠大功率的钢质渔船,一艘钢质大船造价少则五六百万元,多则一千多万元,普通渔民根本承受不起。”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市一些功率较小的木质渔船在近海几乎捕不到鱼。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资本的渔民会到外地购买老式渔船,拆解后建造或改造钢质渔船,开拓外海渔场。而一些无力改造渔船到外海去捕捞的渔业主,只好选择将木质渔船卖掉,转产转业。据了解,仅去年一年,惠安、泉港地区就约有100多条功率较小的木质渔船售出。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