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大水面养殖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产量和效益每年都逐渐增加,但随之而来的病害令很多投资者心惊肉跳,动辄死亡数千上万斤鱼,汇海农牧科技集团研发中心通过实践总结了近年大水面养殖病害发生特点和治疗经验,希望能给养殖户提供帮助。
1,病害发生概况
大水面渔业涉及到水库(湖泊)渔业、江河渔业、渠道渔业、滩涂养殖、网箱养鱼、围栏养鱼等多种方式,其中以水库养殖、湖泊养殖为主体,以200亩-3000亩的水库或者湖泊最多。以前养殖模式为粗放粗养,每公顷产量为数十、上百斤,整个养殖过程基本不发病;现在转变为半精养或者精养,每亩产量都能有数百、上千斤,大量投肥、投饵,病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2,病害发生的特点
大水面养殖环境跟池塘精养不一样,发生病害有如下几个特点:
⑴难以发现。大水面养殖面积一般上百亩、上千亩,而且水面因地势环境不同,可能存在湖叉和盲角,少量死鱼因为风向而容易飘向角落,难以发现。
⑵传播快。几天之内可以遍布整个养殖区域,大水面没有隔离设施,养殖区域内水体自由流动,一旦发生虫害、细菌等疾病,能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而遍布整个养殖区域。
⑶损失大。一旦发现死鱼,一次发病有可能损失数万甚至数十万斤鱼,根据笔者在一线的了解,每次发病基本损失上千斤。
⑷用药方法有限,治疗费用高。外用杀虫、杀菌方法因水面大,难以实现,就算花大成本使用药物全塘消毒,因为水体估计不准确而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有时候甚至导致药物中毒。
3,病害的主要种类
⑴爆发性出血病
病原多种细菌综合感染,主要有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孢菌、河弧菌生物变种、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此病是大水面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鲮等,在水温9~36摄氏度都可流行,以28~32度时流行最为严重,可引起大面积死亡。
发病症状:疾病初期,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体表、鳍条基部轻度充血。随后上述症状加剧,体表各部充血严重,部分鱼眼球突出;剥去鱼皮,可见全身肌肉因充血而变成红色;腹腔积水,肝、脾、肾肿胀,肠壁充血,肠内充满稀的粘液。
暴发性出血病发病先兆明显,发病前3天出现明显的“暗浮头”,太阳出来以后,以中午前后最严重,浮头的鱼不是在水面上,而是在距水面20cm的表层,可以见到由于鱼群活动而形成水波纹,但鱼的背鳍和尾鳍不翘出水面(注意与寄生虫性鱼病区别)。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由于水体大,鱼密度稀,不是养殖后期很少发生因缺氧带来的浮头。
其后出现少量死鱼,一般以野杂鱼为主,如麦穗鱼、餐条鱼,然后死鲫鱼、鳊鱼和白鲢,再后面是草鱼、鲤鱼等品种。鳃盖、体侧、鳍条出现明显出血症状,解剖肠道积水、肠炎出血。
⑵草鱼“三病”综合感染
此病主要发生在以草鱼为主的大水面养殖水体,草鱼三病是“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的总称,发病草鱼体表掉鳞,鳃丝末端腐烂,有的还有污泥,解剖内脏有积水,肠道内充满炎症粘液,肠壁出血甚至腐烂。此病在养殖初期不容易发生,主要在养殖中后期、投喂量较大的时候发病。另外笔者还发现一个特点,大水面养殖粗放转精养,开始大量投料的前三年不容易发病,从第四年开始容易发病,这可能与投料后底部沉积物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有关。
⑶寄生虫疾病
危害较大的是锚头蚤、中华蚤。常见养殖品种均能感染发病,大头、白鲢、草鱼、鲫鱼、鲤鱼、罗非鱼、鲮鱼等品种均能发病,造成体表或者鳃部伤口后被细菌二次感染而死亡。发病鱼症状明显,体表或鳞片下能肉眼见到虫体寄生,体表存在明显的出血点,若寄生在鳃部,鳃丝末端肿胀腐烂,粘液多。寄生虫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气候性,在清明、白露时节容易发生,此外在养殖水体环境和气候环境突变时候容易发病。
⑷物理、化学性疾病
最主要是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养殖中后期容易出现,不少大水面在养殖中后期亩存塘鱼量超过1500斤,同时大水面缺乏增氧设备,遭遇气压、天气突变时候容易发生。另外由于大量投饵施肥造成的底质恶化,天气突变底部有毒物质翻起和藻类爆发时候也容易造成大水面泛塘。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