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福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大决策和整体部署,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适应了福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福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与海洋有着全面而又深刻的联系。建设一个海洋经济强省无疑将成为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如何使这一经济增长点更加强劲有力,如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篇文章,以此来引领和推动未来福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我们必须抓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单体企业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和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例,自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设立以来,当初位居前列的30家榜首企业也只剩下通用公司一家。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实体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成本竞争优势、规模竞争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创新竞争优势的产业合作组织,也就是产业集群。
在我国,许多产业集群正在蓬勃发展。以浙江省为例,全省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五百多个,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一半,产业集群平均产值已突破十亿元,其中,产值十亿到五十亿的有118个,五十亿到一百亿的有26个,一百亿以上的有3个。有50多个产业集群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可以说,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福建从海洋经济大省走向海洋经济强省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1、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带动福建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
海洋中不仅拥有陆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而且还富生陆地上许多稀缺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等六大类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沿海国家和地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大海,发达国家更是把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他们以陆地为依托,以海洋为重点,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个海洋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其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保健品系列、船舶机械、水产加工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沙滩运动产品、国际游艇、海景楼盘、经贸旅游投资等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运输通道,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的连接,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对外开放
纵观世界各地,近海城市往往都是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区位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一方面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集中到港口海运出口;另一方面把国内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通过海运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送到内陆各地,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能力,从而实现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日本是一个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煤、石油、铁矿石等几乎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由于海运较之于航运具有运费低、运量大的特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近六千万吨煤、近三亿吨石油、一亿三千万吨的铁矿石通过海运运抵日本。日本进出口货物将近四成也是通过海运完成的。
3、可以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利用,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相比较而言,目前福建的内陆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发展的规模都不如沿海地区,但内陆地区有着沿海地区无可比拟的水、土地、矿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强山海紧密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福建内地和沿海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福建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空间限制,使山海的紧密协作成为可能。换言之,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由近海经济的发展,向近海、涉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想象,一批同一产业的内陆企业,以沿海生产该产业一种主导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启用剩余资本和闲置资产为产品的深度加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产业链迅速向内地延伸,并在产业集群中实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和创新互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链向内地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得到综合利用,产品得到进一步深度加工,使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二、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福建各地把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突破口,多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海洋产业生产基地已经形成,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海洋渔业产业化迅速兴起
截止2005年底,全省共有市级以上各类海洋产业化企业11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4家,省级以上企业18家,养殖和加工型的81家;固定资产原值26.7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5家,其中最大的达2.76亿元;销售收入120.3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3家,最多的达35亿元;净利润3.65亿元;上缴税金3.64亿元,其中,超过300万元的有8家;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的有22家;出口创汇6.90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企业银行贷款7.09亿元;财政扶持资金0.67亿元。这些企业通过产加销、农科教结合、提供信息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组合形式,辅射带动农户22.97万户;带动水产养殖面积103.09万亩;提供农林劳动力就业4.13万人。据统计,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42.97亿元。
科技创新作用逐步得到重视,海洋产品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省级渔业产业龙头企业投入科研开发经费0.84亿元,科技开发投入达到100万元的有10家。全省119个市级以上各类海洋产业化企业中获得ISO、HACCP和其它国际质量认证的有97家,占总数的81.5%,获得绿色食品标志30家。涌现出闽东大黄鱼、连江官坞海带结、海带丝等一批品牌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2、临海工业蓬勃发展。目前福建省临海工业涉及工业行业15大类,占全省现有工业行业的三分之一。2005年全省临海工业总产值6448亿多元、工业增加值1840多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900多亿元,分别占当年全省工业总量的79.3%、80.9%和74.6%。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琅岐经济开发区、元洪投资区、融侨工业区、秀屿开发区、湖里工业区、海沧台商投资区等一大批以港口为依托的新兴工业集聚地逐步形成。与此同时,随着石化、冶金、电力、造纸、汽车、船舶修造、海产品加工和工程机械等八大重点临港工业的快步发展,形成了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产业集聚明显的临港重化工业雏形。形成以湄洲湾、泉港和厦门海沧为中心的临港石化产业集群,包括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泉州、厦门、福州、宁德为重点的修造船工业和以漳州招银港区为重点的港口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3、滨海旅游业方兴未艾。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兴建相应的旅游设施,增设旅游景点,发展各具特色的风景区、度假区,并与山区旅游区并线联网,把福建滨海地带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山海奇观、娱乐美食、休闲疗养、商贸购物等多种功能,设施配套,文明优雅,并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2005年,滨海旅游共吸引入境旅游者180.26万人次,带来旅游外汇收入12.43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91.3%和95.2%。
4、多种产业化组织形式共存,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得到探索和实践
各地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海洋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从实际出发,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以组织类型分,有生产加工型企业、专业市场型企业、中介组织型和其它组织形式。第二种以经济类型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独资)和其它经济形式。第三种以生产者的利益联结主要方式分,有合同关系、利润返还、股份分红和其它方式。各种形式的产业化组织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此外,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已初具规模。
2005年福建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684.02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751.57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11.4%。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五大产业占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4.9%。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海洋支柱产业的发展呈现新态势,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了蓝色产业带。
尽管这几年建海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力进一步加强,但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海洋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关联度低,带动能力弱。以海洋渔业为例,全省119个市级以上海洋渔业产业化企业中,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初级加工企业比重较大,年产值一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四分之一,最大的企业年产值也只有7亿多元,与兄弟省市众多年产值几十亿元的龙头企业相比,相差甚远,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也不能更加有效地带动本地及内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2、人才、品牌与质量的意识淡薄。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海洋产业开发研究机构和专业人才,目前福建的海洋产业大多停留在对海洋资源初级开发的研究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的资源优势无法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低。就海洋渔业的品牌而言,目前全省经技术监督部门确认的名牌海产品仅71个,且产业品种单一,多属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较低,海洋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形不成产业的优势。由于科技滞后于生产、养殖技术,品种的储备不足,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产品出口受"绿色壁垒"制约的风险加大。此外,对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保护、病害预报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
3、利益联结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组织化程度不高。一些龙头企业与相关企业在利益分配上不尽合理,合作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不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由于海洋产业的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法律等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产业内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联系不够紧密,适应市场和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出口创汇的能力较低。
4、基础设施落后。突出问题是港口设施相对落后,吞吐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需要,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比如,泉州湾是泉州港最主要的港区,按照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重要港区的要求,泉州湾港区必须适应船型大型化趋势而加快发展。而泉州湾航道现有乘潮通航3万吨级海轮(不乘潮5000吨级)的建设维护标准和通过能力均已不能适应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及港口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大能力的深水航道。
总之,福建海洋产业发展长期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三、加快培育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方向和对策
(一)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
在福建海洋支柱产业的选择上注重扬长避短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从优势的角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体系;
二是区位优势。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目前,福建已制定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必将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
三是交通优势。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松下港、江阴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都是福建的大型深水良港,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使福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航道、公路网及铁路网为连线,辐射内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促进临港重化产业的相对积聚,形成重化产业集群,实现福建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
四是资源优势。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其中鱼类752种,发展海洋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余处。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全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天然的渡假和旅游胜地,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前景十分广阔。此外,福建内陆的非金属和金属的矿种多,林产、水产、农产、水力资源丰富,也为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
五是侨台优势。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一千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实业家,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2003-2005年,福建民间投资完成26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46.8%,年均增长35.2%,比同期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高19.3个百分点;
六是科教优势。福建境内现有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洋院系都是海洋科技开发、海洋科技推广、海洋管理人员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的方向
根据相关规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国家海洋局局长指出,未来海洋产业的发展应本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快速发展"的原则,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群的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福建要不断促进海洋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重点要培育以下几个主导产业集群,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已被亚太经合组织列入加速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领域之一。福建要发展海洋渔业,就必须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向现代海洋渔业转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远洋渔业,重点扶持一批远洋捕捞骨干企业,鼓励海洋渔业龙头企业与台湾著名企业联手,使闽台海洋经济形成合力。
要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并使海洋养殖业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要大力推广深水网箱,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
要加强对水产品质量的控制,建立健全HACCP质量控制体系,要重视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沿海及内地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品牌战略。要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以重点渔港为主的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水产品物流中心。
要把海洋渔业与观光、休闲渔业结合起来,拓展渔业空间,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2、海洋交通运输业
要保持港口总吞吐量稳步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集装箱、散货等深水港口设施,重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和主枢纽港,扩大港口辐射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和港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当建设区域性港口码头,改扩建部分老港口码头,并调整结构和功能。
要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港口运输市场体系。以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大宗散货运输等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建立,港口布局更加完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港口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成主要港口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要探索和研究"港铁联运"、"港路联运"模式,努力扩大货源腹地。
3、石化工业
福建的石油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泉州、厦门两地。目前泉州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厦门海沧石化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泉州泉港已集聚了福建炼化公司、福建华兴石化有限公司等一批初具规模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厦门海沧也集聚了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正新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翔鹭涤纶纺纤(厦门)有限公司等一批石化中下游加工企业。下一步如何发挥深水港口优势,围绕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以石化中上游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后加工以及精细加工项目建设,向内地延伸石化产业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4、滨海旅游业
目前,福建有1个"双世遗"、1个世界地质公园、13个国家风景名胜区、15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地质公园、4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旅游点的最大特点是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因此,福建滨海旅游业一方面要进一步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发展海滨度假旅游、海上观光旅游和涉海专项旅游;另一方面要实施省内旅游精品线路战略,把滨海与内陆的旅游点连接起来,资源共享,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旅游产业链。
此外,台湾旅游资源丰富,阿里山、日月潭等旅游点享誉中外,久负盛名,借助于"五缘"优势,实现与台湾旅游的双向对接。当前重点要做好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地区的旅游工作。
5、海洋船舶工业
目前,世界船舶市场正处在回升时期,福建出口船舶单船吨位已提升到五万吨以上,正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多用途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发展,潜力很大。要加快建设以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个造船基地,重点对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福安双福船台、泉州船厂进行技术改造,带动宁德、龙海、连江等沿海船舶产业发展,同时带动内地船用家具、仪器设备等生产加工企业的发展,使福建成为东南地区新兴的船舶工业基地。与此同时,要研究和生产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及船用配套设备,稳步提高修船能力。
6、钢铁工业
随着我国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工业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钢铁的需求量将急剧上升。福建要发挥区位、港口和交通的优势,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国外铁矿石生产企业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钢铁企业,重点开发船舶用钢材、汽车用板材、家电用特种钢材等,在与三钢(集团)公司共同形成福建钢铁工业产业集群的同时,配套、支撑海洋船舶工业、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7、汽车工业
目前福建主要的三家汽车企业,东南汽车、厦门金龙旅行车和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仅福州的青口工业区就有近百家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汽车总厂配套。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此外,要大力开发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
在加快临海产业发展的同时,内地企业要充分利用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链接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加快与沿海经济融合的过程。
(三)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的对策
1、要精心制定培育政策。实践证明,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保护措施为核心的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政策,在许多省份都产生过明显的正效应。若只听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没有保护措施,新兴产业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福建的海洋产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海洋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中具有优劣。要积极研究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组织政策,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迅速在规划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可观的海洋产业规模,采用替代进口的战略,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通过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向规划范围内的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目标得以实现。
2、要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2003年10月,东盟和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创设有效的渔业管理体制对确保渔业可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海洋表面、水体、海底都广泛分布着各种海洋资源,甚至于在同一海域存在着多种资源。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蓝色圈海运动(或者称"圈海运动")以及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现象,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海洋的综合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海洋惯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等。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海洋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要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线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本着发挥港口优势、内陆和沿海互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石化、能源、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福建海洋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要防止出现现代产业挤压传统产业的现象,比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就有可能压缩海洋渔业的生存空间。
此外,要把工业园区规划与产业集群规划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4、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沿海地区要吸引产业集聚,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疏港公路、铁路进港问题,加快沿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供排水网、燃气管网、电网、信息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地改变船舶待港、货物压港、滞港等影响沿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5、要增强海洋科技实力。纵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海洋传统产业的革新,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提升产业层次,一定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灾害的防治。
6、要努力打造集群品牌。品牌是标志,品牌是旗帜,品牌是财富、品牌是竞争力,实际上,支柱产业集群的品牌在当今世界的各种宣传媒体中随处可见。如省内晋江的服装、德化的工艺瓷、福州的寿山石雕、惠安的石雕、福安的电机、安溪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等。这些支柱产业集群的品牌是集群内企业众多个性品牌共同努力的结果,而集群品牌的形成又为集群内企业所共享,推动集群的不断集聚和扩张。"相信品牌的力量"同样适用于对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培育。
7、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要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形成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于一身的发展平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