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船老大”变身“养殖王”“
海浪里折腾了多年,练就了技术过硬的捕捞本领,到头来却闹了个赔本出海。”和大多数渔民一样,乐亭县姜各庄镇南海滨村渔民石洪斌的身份转变迫于无奈,却在无奈中迎来了惊喜。2000年,石洪斌转让了渔船中的股份,投身当时尚未热门的浅海扇贝养殖。如今3万笼的养殖数量,一年60万元的纯效益让他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养殖王”。
“船老大”变身“养殖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更让那些在海上观望的渔民跃跃欲试。乐亭有量多质优的滩涂面积62.7万亩,人均1.3亩,这就为渔民“上岸不离海”提供了新的就业生机。目前,该县形成了潮上带以对虾为主的池塘养殖,潮间带、潮下带以贝类养
殖为主的滩涂浅海养殖,沿海挡一线以海水鱼类养殖为主的工厂化养殖的梯形布局立体养殖格局,捕养比例逐年改变。据统计,去年全县捕捞量6.58万吨,海淡水养殖产量达到7.27万吨,海淡水养殖量首次超过海洋捕捞量。
“‘养一季不如捕一网’的观念依然存在,渔民‘弃舟登岸’是现实所迫,政府的扶持功不可没。”据县水产局局长吴树群介绍,自2002年以来,全县共报废捕捞渔船356条,政府投入补贴达1200余万元,平均每船补贴3万余元。同时,根据本县产业结构实际,确定了沿海养殖、渔业加工、休闲渔业、旅游餐饮服务等10余个定向产业培训,这就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目前,全县已有1180名渔民实现了转产转业。
弃船从工,效益倍增
延长渔业产业链,让一条鱼的价值变成几条鱼的价值,是乐亭渔民由“赶小海”到“赶大海”的高招。在国家一级渔港乐亭县中心渔港,大型水产品市场、鲜储中心等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据悉,这个总投资1.8亿元的项目全部建成后,可供1000条350马力以下各地渔船同时停泊使用,形成集渔船停泊修造、水产品交易、水产品鲜储加工、商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渔业产业联合体。
顺时应势,百余名转产渔民当起了“渔经纪”,他们在各个渔港码头、养殖区域从事水产品的收购流通,不仅完成了由“卖苦力”到“牵红线”的蜕变过程,而且使乐亭的水产品销往了京津等大城市,并且出口日韩、美国等国家,年创汇达到500多万美元。
弃渔从工,效益倍增。不少渔业村凭借谙熟渔业的优势,纷纷办起了相关涉渔企业,成就了一批“渔民厂长”。王滩镇十家子村的渔民将价格低廉的鲜毛虾或白虾和盐按一定比例煮熟晒干,杂虾蟹进行盐渍,制成海居牌虾油、虾酱及其泡制的系列产品身价倍增,不仅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还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各种系列产品300吨,产值300万元,效益达100多万元。目前,乐亭水产加工企业已达60余家,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冷冻储藏、饵料生产、干鲜制品及盐渍制品的加工体系,产量达到8000余吨,产值超过1.亿元。
“渔家风情游”引来八方游客
“盐碱地海风狂,有女不嫁海浪头”,顺口溜中的“海浪头”指的就是靠海的区域。是北戴河旅游的火爆让乐亭人发现,原来身边看惯的景色不是鸡肋,而是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乐亭集海、港、渔、滩、林、岛等海洋景观于一体,这些沉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审视,变成了海洋经济的闪光点。
哪有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道理?1998年,乐亭县第一次喊出了“把旅游业作为三产引擎”的口号,经过几年来紧锣密鼓的建设,乐亭的海滨海岛游项目已成为环渤海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一环,昔日的“海浪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特色景区,渔民们也开始在“海浪头”里“淘金”。一些小马力渔船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开始转产海钓和观光用船,渔民变成了“导游员”。目前,沿海周边已建起经营性垂钓园15家,养虾池每年也在适当时期向游客开放,游客还可乘船到海面上或到渔港码头、大小沟渠中进行垂钓,与渔民一起生产生活,体会渔家风情。另外,借助工厂化养殖还开发了鱼类观赏休闲项目,游客可到养殖车间尽情欣赏各类鱼的外表体态及栖息、摄食等。如此一来,船主和养殖户从中得到了较好的经济实惠,也带动了餐饮、旅馆、娱乐等相关行业的繁荣。
如今,以“观沧海、捕海鲜、购海货、住渔家”为主题的渔家风情游,吸引了大批自驾车或跟随旅行社前来的大中城市游客的脚步。据统计,去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600万元,创社会效益2亿元。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达到9.6万人次,超过半数的游客体验了渔家风情游。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