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 概述
2005年,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保持良好。全省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和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保持健康水平,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各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能够满足其功能区要求,海洋水文状况基本正常,海洋灾害发生次数比去年少,陆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 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2.1海水环境质量
总体状况
2005年我省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优良。
远海海域 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优异。
近海海域 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优异。
近岸海域近岸海域监测面积总计393平方千米,绝大部分海域的海水水质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水质状况总体优良。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323.8平方千米,占近岸海域总监测面积的82.39%;较清洁海域面积约60.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5.45%;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7.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0%;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约0.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0.15%。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船只活动频繁的港口区、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和入海排污口等局部近岸海域。
重点监测海域的海水质量
海口湾监测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5.9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26.5%;较清洁海域面积约43.9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73.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0.2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0.3%。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南渡江入海口附近的局部海域,污染因子为溶解氧、无机氮和无机磷。
清澜湾监测面积约4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39.4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8.5%;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0.6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1.5%。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东郊椰林附近海域,污染因子为溶解氧。
博鳌近岸海域监测面积约7.5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7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3.3%;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5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6.7%。
陵水湾监测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29.6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8.7%;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4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1.3%。
莺歌海近岸海域监测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9.3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6.5%;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7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3.5%。
东方近岸海域监测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26.8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89.3%;较清洁海域面积约0.3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1%;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2.9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7%。
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八所港附近海域,污染因子为油类和无机磷。
临高后水湾海域监测面积约20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8.32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91.6%;较清洁海域面积约1.64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8.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0.04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0.2%。
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邻昌礁以南附近海域,污染因子为溶解氧、无机磷、油类和粪大肠菌群。
洋浦湾监测面积约25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7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68%;较清洁海域面积约8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32%。
澄迈近岸海域监测面积约23平方千米。其中清洁海域面积约18.8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79%;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4.2平方千米,占总监测面积的21%。
污染海域集中在马村港附近,污染因子为油类。
三亚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
昌化江口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
万宁近岸海域 监测海域均为清洁海域。
主要污染物含量比较
无机氮 2005年临高后水湾、陵水湾、万宁海域和清澜湾近岸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含量比2004年有所下降,其余海域均有所增加。
油类 2005年海口湾、陵水湾、洋浦湾、和清澜湾近岸海域的油类平均含量比2004年有所下降,其余海域均有所增加。
2.2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海口近岸、三亚近岸、陵水近岸、澄迈近岸、琼海潭门近岸、文昌清澜湾、昌化江口、万宁近岸等八个重点监测海域的各项监测指标评价如下:
油类 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油类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重金属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总汞、镉、铜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三亚近岸沉积物的铅含量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陵水近岸沉积物的铅含量符合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沉积物的铅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三亚近岸的砷含量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的砷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硫化物 澄迈近岸沉积物的硫化物含量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沉积物的硫化物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其他有机污染物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口近岸和三亚湾海域沉积物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沉积物的滴滴涕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口近岸、澄迈近岸和三亚湾海域沉积物的多氯联苯含量符合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沉积物的多氯联苯含量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 近岸海洋贝类生物质量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质量状况良好,总体保持健康水平。十个重点监测的近岸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指标评价如下:
油类 监测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残留的油类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重金属监测海域海洋贝类体内残留的总汞、铜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万宁小海、海口东寨港近岸海域个别贝类体内的镉含量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镉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潭门近岸海域、三亚湾海域和乐东莺歌海近岸海域个别贝类体内的砷含量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砷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铅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其他有机污染物海口东寨港、万宁小海的个别贝类体内残留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余监测海域海洋贝类的滴滴涕含量符合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3. 珊瑚礁和海草床海洋生态系统状况
据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丰富。
3.1 珊瑚礁生态系统
2005年,海南岛东南沿岸海域和西沙、中沙、南沙海域的珊瑚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
鹿回头海域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21属32种。鹿回头湾2至5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2.84%,死珊瑚平均覆盖度较高为16.55%,硬珊瑚补充量为0.29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
鹿回头石珊瑚呈持续生长之势,但也存在珊瑚死亡白化现象。受三亚河和三亚港污水影响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珊瑚礁次生演替相继发生。
大小东海海域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19属37种。大小东海近岸海域2至5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0.81%,死珊瑚平均覆盖度较低为0.20%,硬珊瑚补充量为0.113个/m2,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珊瑚礁常见病害。
大小东海属于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且有企业参与管理,珊瑚受人为破坏现象相对较少,区内珊瑚生长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礁生态系健康。
东瑁州调查到造礁石珊瑚8科12属18种。东瑁州岛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1.40%,死珊瑚平均覆盖度较低为0.55%,硬珊瑚补充量为0.105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软珊瑚分布极少,平均覆盖度0.85%。
东瑁州岛近岸海域珊瑚礁生物相对较少,但珊瑚礁生态状况良好。
西瑁州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0科18属36种。西瑁州岛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0.85%,硬珊瑚补充量为0.06个/m2,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珊瑚死亡和珊瑚礁常见病害,只有个别珊瑚白化现象。
西瑁州岛近岸海域珊瑚礁生态状况良好,活珊瑚覆盖度高,死珊瑚覆盖度低,珊瑚礁生物相对较少,周边海洋环境存在一定压力。
亚龙湾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2科22属51种。亚龙湾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5.67%,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4%;软珊瑚平均覆盖度为16.5%,硬珊瑚补充量为0.1个/m2,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
亚龙湾的东西排岛近岸海域属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区内有企业参与开发管理,人为破坏现象基本没有。珊瑚分布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
蜈支洲调查到造礁石珊瑚11科19属53种。蜈支洲岛近岸海域2至4m水深阶段,造礁石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41.90%,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45%,硬珊瑚补充量为0.15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软珊瑚平均覆盖度1.65%。
蜈支洲岛近岸海域,人为破坏现象基本杜绝,旅游开发活动对珊瑚及其生态系统造成的轻微影响,可控制在珊瑚生态系的恢复范围之内,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珊瑚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
长圮港调查到造礁石珊瑚6科10属17种。长圮港近岸海域3至4m水深阶段,活造礁石珊瑚平均覆盖度为7.50%,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3.0%,硬珊瑚补充量为0.01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平均发病率为0。
长圮港近岸珊瑚生长环境较差,但与2004年相比,本次调查监控区珊瑚鱼类相对较多,珊瑚生长环境得到改善。
永兴岛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6科11属22种。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为76.34%,死珊瑚覆盖度为16.00%,珊瑚死亡率为11.62%,珊瑚发病率为5.93%,硬珊瑚补充量为0.017个/m2,海洋细菌造成永兴岛南部优势种群叶状蔷薇珊瑚(Montiporafoliosa)部分群体变黑。
永兴岛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较高,珊瑚种类较多,优势种显著,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
石岛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4科6属13种。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为22.67%,死珊瑚覆盖度为2.67%,珊瑚死亡率为7.17%,硬珊瑚补充量为5.1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发病率为0。
石岛监控区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硬珊瑚补充量高,新生小珊瑚较多,珊瑚礁鱼类丰富。
西沙洲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8科12属20种。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为64.67%,死珊瑚覆盖度为4.75%,珊瑚死亡率为3.83%,硬珊瑚补充量为0.17个/m2,调查过程中珊瑚发病率为0。
西沙洲监控区死珊瑚较少,活珊瑚覆盖度较高,西沙洲南部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
赵述岛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种类有4科5属10种。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为53.83%,死珊瑚覆盖度为2.33%,珊瑚死亡率为2%,硬珊瑚补充量为0.42个/m2,珊瑚发病率为0。
赵述岛监控区硬珊瑚补充量相对较高,活珊瑚覆盖度高,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
北岛调查到的造礁石珊瑚有5科7属13种。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为63.50%,死珊瑚覆盖度为8.75%,珊瑚死亡率为3.83%,硬珊瑚补充量为0.2个/m2,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病害情况。
北岛监控区活珊瑚覆盖度高,珊瑚礁生态系统良好。
珊瑚礁生态为我省海洋生态系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但珊瑚礁生态相对较脆弱,陆源排污、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及人为破坏对其健康构成威胁,须加大保护力度。
3.2 海草床生态系统
我省海域海草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海南岛东海岸监控区分布的海草具有典型的热带特点,热带种与亚热带种均有分布,主要海草种类有8种,优势种类为泰莱草和海菖蒲。部分海域海草成床分布。
高隆湾海草呈点片状结合分布,大部分海域的海草分布呈点状分布,少部分为片状分布。海草种类有泰莱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为161株/m2,平均盖度为45.7%。海草伴生生物在调查断面上很少,仅11种,该海域海草床共调查到8种鱼类以及一些馒头蟹科和梭子蟹科蟹类。
龙湾港湾内开阔,生长有大片的海草,向南与潭门港岸线海草床基本连成一片,海草种类有泰莱草和海菖蒲。海草平均密度248株/m2,平均盖度为74.85%。该海域沿岸海草床共调查到鱼类12种,还调查到馒头蟹科和梭子蟹科蟹类。伴生生物有17种。
新村港该港的海草分布,南部海域以大片分布为主,东部海域以点状分布。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海神草、羽叶二药藻和小喜盐藻。海草平均密度547株/m2,平均盖度为65.5%。共调查到鱼类8种。伴生生物有21种。
黎安港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草面积约有1.0km2,海草基本以大面积分布,偶有小面积分布。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海神草和针叶藻。海草平均密度为254株/m2,平均盖度为57.8%。该港海草床底栖生物丰富,常见的类群有紫海绵、梭子蟹、网新锚参、细鳞刺等。伴生生物有25种。
长圮港海草分布一般以混合方式生长,也有单种小面积分布。海草种类有泰莱草、海菖蒲、喜盐藻、二药藻和针叶藻。海草平均密度291株/m2,平均盖度为54.6%。该海域沿岸海草床共调查到鱼类8种,及大量的馒头蟹科和梭子蟹科的蟹类。伴生生物有17种。
海南东部的文昌、琼海和陵水沿岸海域,有大片海草床分布,监控区长圮港与琼海岸线南端的龙湾港、潭门港和地处文昌岸线北端的高隆湾海草床连成了海南东部沿岸大片海草资源。与珊瑚礁生态相比,海草床生态系统相对较稳健,但海洋资源开发、高密度养殖会给海草生存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像炸鱼等破坏性作业行为,更会使海草资源遭到破坏。
4.陆源污染物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今年影响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陆源排污,这些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主要通过河流、直排或混合入海排污口等向海洋排放,直接影响着海洋环境质量。
4.1 主要河流入海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
由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大,可造成近岸海域海水各项指标含量升高,使海洋环境质量下降。
南渡江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由南渡江携带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8万吨,其中,COD约7万吨,占总量的88%,磷酸盐6千多吨,氨氮1千多吨,石油类400多吨,重金属500多吨。
南渡江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超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磷和无机氮。
万泉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属较清洁海域。
昌化江 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属清洁海域。
三亚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属清洁海域。
文昌河 入海口邻近海域水质超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属轻度污染海域。
4.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
2005年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对我省102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排污口携带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已经对邻近海域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龙昆沟入海排污口排污口邻近海域受污染面积约5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污染海域面积约1.2平方千米,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1.1平方千米,轻度污染面积约2.7平方千米。主要污染因子为粪大肠菌群、无机磷、无机氮、石油类和溶解氧,其中无机磷、石油类测值超过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在潮汐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龙昆沟排出的城市生活污水、地表水和邻近企业的废水在海口湾扩散,已污染了海口湾东侧海域的海水水质。
海口秀英工业排污口排污口邻近海域受污染面积约4.5平方千米,其中:重度污染面积约0.4平方千米,中度污染面积约0.3平方千米,较清洁海域面积约3.8平方千米。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磷。
5.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5.1海水养殖区环境状况
2005年,对陵水新村港、临高后水湾、澄迈花场湾、海口市东寨港、文昌市清澜湾等5个主要鱼、虾、贝、藻类养殖区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质量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新村港、清澜湾、后水湾、花场湾养殖区水质状况保持良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能够满足海水增养殖区的环境功能要求;东寨港局部海域水质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污染面积约为600公顷,比上年增加25%,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各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基本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各养殖区养殖生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5.2 海洋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
至2005年底,我省已建成各种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4个,有效地保护了红树林、珊瑚礁、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也保护了白蝶贝、虎斑贝、海龟等珍稀海洋动物及其栖息地。
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水质优良,珊瑚生长状况良好,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
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水质优良,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生态系统稳定。
儋州-临高白蝶贝自然保护区:水质良好,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5.3海水浴场环境质量状况
三亚亚龙湾浴场浴场全年水质状况均为优,游泳健康指数全部达到优良水平,指数最高为100,最低为84;全年适宜或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95.62%,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4.38%。
风浪偏大是造成浴场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
海口假日海滩浴场4至10月,浴场水质为优、良和差的天数分别占7.55%、82.13%和10.32%,游泳健康指数优、良和差的比例分别为3.77%、84.91%和11.32%,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95.85%,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4.15%。
粪大肠菌群指标偏高是造成海口假日海滩浴场海水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水质较差、风浪偏大和降水是造成浴场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
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我省划有海洋倾倒区6个,2005年实际使用的海洋倾倒区有5个,分别为洋浦、三亚、海口、马村、东方倾倒区,全年共签发许可证12份,批准倾倒量320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9.8万立方米,倾倒的废弃物主要为疏浚物。
各倾倒区的水质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倾倒活动未对周边海域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6. 海洋水文状况
6.1 海浪
200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实测年平均波高为1.0米(十分之一大波波高,下同),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1.3米,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1.4米。与2004年相比,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平均波高均有所增大。
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实测年最大波高为4.6米,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5.0米,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5.0米。与2004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最大波高有所减小,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均有所增大。
6.2 潮汐
200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高10厘米(榆林76基面,下同),年最高潮位226厘米,年平均潮差124厘米。与2004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潮高基本持平,但近二十年来,海南岛近岸海域相对年平均潮位略呈上升趋势。
6.3 海水温度
2005年,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1℃,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7.9℃,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8.8℃。
与2004年相比,海南岛近岸海域的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略有下降,降幅0.4℃不等,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均有所上升,升幅0.3~0.4℃不等,但近二十年来,海南岛近岸海域相对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略呈上升趋势。
6.4 海水盐度
2005年,全省各海域年平均表层海水盐度变化不大,与常年基本持平。
7.海洋灾害与损害
7.1 海洋赤潮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发生两次赤潮。
一月,文昌高隆湾海域发生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最大面积约为0.15平方公里。
二月,海口湾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持续三天,赤潮最大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
7.2 灾害性海浪:
2005年度南海的巨浪(有效波高大于4米的海浪)日数共有61天,其中因热带气旋(热带风暴以上级别,下同)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23天,因冷空气影响产生的巨浪日数为38天。
夏、秋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热带气旋,春、冬季产生巨浪的因素主要为冷空气。
7.3 风暴潮
2005年度海南岛沿岸出现三次明显风暴潮增水过程,分别由05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鹰、0516号热带风暴韦森特和0518号台风达维引发。05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鹰7月31日凌晨5时25分在琼海市长坡镇一带沿海登陆,据省三防办统计,天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60万元;0516号热带风暴韦森特,虽未在海南岛登陆,但因其影响范围较大,给我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369万元,另有2人死亡,9人失踪;0518号台风达维是32年来影响海南岛最强的台风,于9月26日04时左右在万宁市山根镇一带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45米/秒。经省三防办最终核实,全省共有18个市县222个乡镇630.54万人受灾,死亡25人,倒塌房屋3.2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
据验潮站实测资料统计,由0508号强热带风暴天鹰引发的风暴潮,秀英站最大增水53cm,清澜站最大增水71cm,洋浦站最大增水53cm,最高潮位均未超当地警戒潮位。
由0516号热带风暴韦森特引发的风暴潮,清澜站最大增水71cm,最高潮位203.5cm(国家85基面,下同),超当地警戒潮位5cm;三亚站最大增水57cm,最高潮位未超当地警戒潮位。
由0518号台风达维引发的风暴潮,秀英站最大增水126cm,最高潮位245cm,超当地警戒潮位52cm;清澜站最大增水152cm,最高潮位274cm,超当地警戒潮位75.5cm;三亚站的最大增水76cm,最高潮位185cm,未超当地警戒潮位;东方站最大增水66cm,最高潮位217cm,接近当地警戒潮位。
7.4 天文大潮
受天文大潮影响,2005年度海南岛西北部沿海(儋州洋浦到临高新盈一带沿岸)共出现7次超过当地警戒潮位0~50cm的天文高潮位,出现时间分别是:1月11~14日、5月26~28日、6月23~25日、7月21~23日、11月7~8日、20日、12月4~7日。由于预警及时,受天文大潮影响岸段均未造成明显损失。
7.5 溢油
2005年我省近岸海域未发生溢油事件。
8.海洋环境监控管理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涉海项目的建设,海洋开发活动、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5年我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有效监控我省海洋环境状况。
8.1 全面部署海洋环境监测
组织开展我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和生物质量、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重点海域控制性监测、海水浴场水质监测及渔业水域水质监测等,监测范围覆盖海南岛近岸海域。通过监测,及时掌握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海洋行政管理和海洋开发提供实时的科学依据。
8.2 完善海洋生态监控区监测
2005年,我省在去年设立的海南岛东海岸海洋生态监控区的基础上,对原先的监控区进行了优化,由原来的10个生态监控区调整为12个,同时还增加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通过对监控区内典型的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开展调查,及时地掌握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我省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措施;为珊瑚礁区的海洋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8.3 设立赤潮监控区
为了进一步完善赤潮应急响应体系,及时发现我省管辖海域发生的赤潮,2005年继续开展陵水新村港赤潮监控区监测工作。
8.4 加强珊瑚礁保护
组织开展了全省珊瑚礁保护联合大行动,沿海各市县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系列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铲除了文昌翁田利用珊瑚礁烧石灰的窝点,并建立了保护珊瑚礁的长效机制。
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国家海洋局(SOA)具体实施的国际援助项目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启动,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项目示范区之一。2005年底,成立了海南省项目指导委员会、海南省项目执行办公室、海南省项目利益相关者等机构,制定了项目的执行计划。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