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6日上午,记者从天津市水产局获悉,天津市治理渤海污染有创新举措:将通过增殖30亿粒贝类来修复天津近海生态环境,使渤海湾恢复“鱼虾摇篮”的状态。经农业部组织专家论证,天津市方案对修复渤海近海生物资源起到重要作用,在全国具有示范性。
统计显示,上世纪70年代,天津市对虾年平均捕捞量2033吨,捕捞量最高年份1979年曾达3437吨,但2002年仅2吨;天津毛蚶年产量也曾达10万吨,目前才几百吨,海洋生物资源量明显减少。
为改变这一状况,天津市决定运用生物技术来修复近海海域。专家发现,在海洋生物中贝类具有良好的过滤和富集特性,可以吸附并消耗苯、酚等多种有毒物质,消耗海水中过剩有机物,起到净化海水作用。在利用贝类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发展渔业。
据介绍,天津市计划重点建设汉沽浅海贝类资源增殖保护区、大港外海贝类资源增殖保护区和塘沽四角蛤蜊资源增殖保护区,重点增殖毛蚶、牡蛎、四角蛤蜊等贝类品种。目前,天津市已经相继投放各种贝类10亿粒,近海海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今后五年,天津市将加大增殖力度,再投放20亿粒各种贝类。
据悉,河北、辽宁、山东三省也将相应实施这种生物技术,共同修复渤海湾的生态环境。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