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新华网上海频道10月5日消息: 十一”长假刚过半,市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的心已飞向了“那片海”———国庆后,市海洋局、地震局和同济大学等多家单位将一起在上海以东海域内布下综合观测点,向“数字海洋”进军。这项工作是市科委今年重大科技项目内容之一。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十一五”首批重大科技项目,目前已有19项陆续启动。
如果说,上海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描绘了一幅未来5年到15年的科技图景,那么每年分批启动的重大科技项目,就是一个个加速实施“引领工程”的具体举措。对市民来说,凭着这份“节目单”也不难想像出,几年后一场场科技“大戏”轮番上演的精彩。
立项与国际前沿同步。以“数字海洋”为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科研和资金投入的重点,我国也正在构建“数字海洋”的信息基础框架。面对这片“兵家必争之‘海’”,上海迅速启动“海洋综合观测及安全保障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将在东海上建起一座设施先进的海洋综合观测与试验平台。届时,包括地震、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的预警时间和预报准确性,将比现在大大提高,千里之外就能进行船型识别和导航。
市民“菜篮子”,是科技立项者关心的内容。在今年的科研项目单上,记者看到了“草鱼”、“玉米”和“青菜”等亲切的字眼。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副处长顾云飞介绍,为了改变“一条鱼生病,全塘鱼吃药”现象,必须从基因角度研究重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机理,使鱼儿不吃药、市民吃鱼更放心。糯玉米、优质安全青菜的种质创新,无疑将令口味挑剔的上海人大饱口福。
想“登高望远”,基础一定要打扎实。作为知识储备的基础科学研究,是以应用为导向创新的强大支撑。上海已启动的19个重大专项中,基础研究项目有7项,都是围绕“引领工程”实施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的科学问题,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太赫兹频段辐射源”、“激光辅助混合磁存储”,这些略显高深的名词,并非与普通人毫无关系。据专家描述:机场、车站的行李安检,应用太赫兹的检测仪更容易检测出毒品和凶器,对人更安全;高密度的光磁混合存储介质,可以存进海量信息……要将它们变为现实,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是前提。
19个项目中,不乏人们耳熟能详的“智能交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前几年实施的有关项目,将继续纵深推进,拓宽应用面。例如驾车族最关心的智能交通,接下来要让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手机发挥作用,提供更丰富的即时信息;城市生活垃圾的再利用,除了技术突破,还要考虑环保、成本等多种因素。立项的延续性,为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