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陆域面积只有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却达7720平方公里,位于黄海北部海域的大连长海县,注定要靠海吃海。然而,长海的这篇“海文章”可不简单:中国最大的海珍品增养殖和海洋有机产品基地、中国最大的贝类和重要的进料加工基地、中国最大的海胆食品加工基地、东北最大的超低温金枪鱼加工基地……
从8枚虾夷扇贝到100万亩
长海又称外长山群岛,由142个岛、坨、礁组成,天然海水港湾众多,鱼、虾、贝、藻等海产品多达400余种,素有“天然鱼仓”美称。然而,长海的渔业发展也几经坎坷。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海以海洋捕捞业为主,养殖方面主要是贻贝。当时,贻贝不仅价格低,贝壳还对海洋造成污染。从1982年开始,长海尝试养殖栉孔扇贝,并迅速在全县推广开。1990年、1991年两年,全县栉孔扇贝养殖规模达到15万台筏。然而,规模扩大了,海洋的承载能力却有限。长海县委书记刘锡财说,栉孔扇贝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大,从1991起连续5年出现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价格也跌到每斤一两角。
在困境中苦苦思索的长海,想到了虾夷扇贝。
虾夷扇贝是一种优良的海珍品,对海洋生态环境要求极高。1982年,长海从日本引入12枚虾夷扇贝,尝试孵化。由于不适应海域环境,只有8枚虾夷扇贝存活下来。虾夷扇贝产卵迟缓,孵化困难,直到1989年,长海才有了相应的养殖规模。
“就用虾夷扇贝来替代栉孔扇贝!”县委、县政府的这一大胆决策,为长海重振渔业经济插上了翅膀。目前,长海的虾夷扇贝养殖面积已达100多万亩。
延长产业链放大综合效益
在日本,虾夷扇贝养殖采取自然生长的方式,产量较低。1989年,长海县研究出一种底播养殖技术,即把虾夷扇贝种苗撒入海底养殖。此技术有利于迅速扩大养殖规模。
起初,底播养殖得不到当地百姓认可,压力重重。1991年,通过底播养殖的虾夷扇贝大获丰收,当时市场价格卖到25元/斤。此后,长海开始大面积孵化养殖虾夷扇贝。1991年,全县虾夷扇贝养殖面积仅5万台筏;1995年已扩大到10万台筏。
长海又提出“控制浮筏养殖规模,加大底播增殖力度,推行健康增养殖”模式,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方式。除虾夷扇贝,长海还形成了海胆、海参、鲍鱼等多品种的立体化养殖,并大胆进行海底混养。目前,全县拥有各类贝藻养殖台筏15万台,底播面积总存量75万亩,工厂化养鱼2.5万平方米。
通过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研究,长海县发现即食海鲜品的加工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尤其在日本已成为市场新宠。于是,针对市场需求,长海大力开发即食海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獐子岛”为代表的中国驰名品牌。
由此,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长海的海产品加工、船舶修造、渔具制造业的发展,使海岛工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全县水产品加工品种16大类、80多个,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五合一”模式互利共赢
长海毕竟地处海岛,受资金、科技、地域、信息、运输等条件限制,中小养殖户发展较慢,难以做大规模。产业链初具规模,如何保障链条各环节的运行和发展?
2004年,长海推出“五合一”模式。即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农户和科研院所合为一体,共同发挥优势。
刘锡财介绍,由政府搭建平台,发挥信用、政策、基地建设优势;龙头企业发挥市场、管理、人才、资金优势;科研院所发挥技术、信息优势;银行发挥资金优势;养殖户发挥自身产品资源优势承接订单和项目。“五合一”模式恰好弥补了长海的不足,使五方达到互利共赢。
“五合一”模式推出当年,大长山岛三官村村民梁福祥代表16户村民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原料收购协议,收到公司预付款38万元。仅隔一年,他们就回收了11万元。梁福祥说,如今大家都只赚不赔,年年增收。
在“五合一”模式中,各方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据悉,当地银行每年提供给长海渔业养殖的信贷资金达到2亿元;大连水产学院、水科院等科研机构也实行技术参股方式,在项目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作为回报。
长海人形象地把海洋渔业比喻作“海底银行”。这座“海底银行”不但为长海经济腾飞插上翅膀,也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