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王尔庄是山东省沾化县北部冯家镇一个小小的“旮旯村”,过去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靠十几条渔船出秦口河下渤海捕鱼捞虾,补贴全村大半生计。近海资源渐趋枯竭后,小船驶不进深海,养殖又无条件,面临窘境的王尔庄人选择了“闯”市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依托海蜇加工营销,王尔庄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海蜇第一村。2005年,全村408户中有一半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达到30多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拥有私家轿车50余部,村集体年收入实现100万元。
敢想实干 海蜇市场换龙头
1992年,渤海湾海蜇大丰收。眼看成箱成筐的海蜇被外地人低价收走,多年闯荡海产品市场的王尔庄人捕捉到了商机。他们开始三人一堆、五人一伙地做起海蜇生意。当时该村海蜇经销大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军与别人合伙,把海蜇贩运到河南商丘,仅卖了18桶就挣了1万多元。初试成功,王尔庄人又搞起了海蜇加工贩运。他们把收购来的海蜇就地加工后,再转卖到北京、天津、上海、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当年就出现了20多个万元户。到年底,全村冒出100多个海蜇加工贩运户。
当时,全国最大的海蜇市场是辽宁省营口市的盖州县城北海市场。由于王尔庄人干的海蜇生意特别大,成了盖州最大、最稳定的经营主顾。长年累月地往盖州跑,王尔庄人开始合计了,何不在自己村里建一个市场呢?小生意就在家门口做,大生意再往外地跑。县海洋与渔业局获悉后,因势利导,村两委在村子北面逐步建起了占地30亩、可容纳80多户的海蜇专业批发市场。1997年,冯家镇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阴雨天货物运输问题解决了,王尔庄人经营有道,生意越做越大,名气越来越响,取代盖州在全国海蜇批发市场“龙头老大”的位置,成了海蜇市场的新霸主。
因祸得福 走出国门天地宽
但是,王尔庄人也受过海蜇的“刺痛”。1998年,王尔庄人以每千克40多元买进海蜇后,行情却一路下跌,海蜇加工贩运户亏大了。王尔庄人先是急了眼,稍后赶赴上海、大连市场调查才发现,这一年东南亚沿海出了大蜇汛,韩国、日本的渔贩子趁机大量销到中国,导致国内海蜇市场价格大跌。虽然生意赔了本,但是也把王尔庄的海蜇经销商们“刺”醒了。王尔庄人试着走出国界,重整旗鼓向国际市场进军。
2000年,第一批5个海蜇经销大户拿到了一件新鲜玩意———去越南和缅甸的商务签证。初踏上异国土地,他们惊呆了:近海的海蜇漂来漂去,当地渔民却视而不见,甚至懒得打捞,更不懂得海蜇的加工技术,而且当地劳动力价格仅是国内的一半……就这样,他们通过中国使馆的两名翻译,雇上十几个民工,就地加工,随后装船运往国内销售。田明军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从越南运回国内的成品海蜇就有1500吨。
以后的几年时间里,王尔庄人又把收购加工市场扩展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远至广东、福建、辽宁,近有山东省内各大城市的客商都纷纷赶来,在这个村里安营扎寨做海蜇买卖。据说,海蜇大规模上市的时候,小小30亩地的海蜇批发市场上,一天能聚集2万人,车水马龙、摩肩擦踵。
2004年10月,村两委班子召集大家开会,商定不再一家一户地单干了,要抱团发展。11月注册成立的“沾化县王尔庄海产品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大企业式的管理了。现在的王尔庄海蜇,统一包装、统一注册商标。品牌意识的强化犹如一支催化剂,帮助王尔庄的海蜇生意继续做大做强。如今,互联网也通到这个渤海湾南岸的小村庄,王尔庄海蜇又开始闯荡虚拟世界了。目前,县海洋与渔业局正积极帮助王尔庄申报国家级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力促其扩规提档。
7村联合 共建中华海蜇城
在王尔庄,一天的交易量不下300万元;马来西亚面蛰、印尼白花、越南红头……世界上主要的海蜇品种这里应有尽有;加工好的海蜇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坐飞机往来于越南、日本、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是这里村民的寻常业务。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印尼的亚洲大陆东岸渔港,到处都有加工贩运海蜇的王尔庄人,仅用于出口的海蜇,每年就能给王尔庄人带来人民币4亿元。田明军曾讲:“温州人说过,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我可以自豪地说,哪里出海蜇,哪里就有王尔庄人,哪个城市有水产品市场,哪里就有王尔庄的经营者!”有一个词叫做财大气粗,的确,王尔庄人就敢如此豪言壮语。
面对辉煌,他们没有满足。田明军指着村东头正在建设的新海蜇批发市场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在市场扩建工程的基础上,打破村庄界限,与周边的6个村庄统一规划,全部纳入市场管理,7村联合共建中华海蜇城。”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