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南方渔网特别报道:近年来中国罗非鱼的养殖量及产量有着巨大的飞跃,几乎各省都发展罗非鱼养殖,2005年养殖量达到了978000千克,成为仅次于鲤科鱼的第二大养殖鱼类。广东省几乎占据了中产量的一半,相邻省份海南、福建和广西也都是罗非鱼大省。大部分的罗非鱼挤相关产品都用于出口。
顶级生产商,顶级市场
中国不仅食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产地,也是最大的市场。超过一般产品消费于国内市场。大部分内销的罗非鱼被鲜活地销往当地地餐馆。随着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以及妇女劳动力地涌入,具有附加值地加工产品包括鱼片也开始在食品商店找到市场。
在国内,还有一个原因有必要增加市场需要。由于高质量地产品都用于出口,而低质量地、小一些的罗非鱼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因此整个产业有被指责倾销的风险。
但是中国国内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缓解了这个状况,国内市场罗非鱼价格从2004年的每公斤12元(约合1.5美元)上升到2006年中旬的每公斤15元(约合1.9美元)。这个价格已经接近2005年美国市场条冻罗非鱼的平均价格——每公斤2.17美元。
出口产品
近年来中国以生产出口低成本条冻罗非鱼产品而出名,这些冻鱼片被销往北美合欧洲市场。不过就目前现象看来,美国依然食中国罗非鱼最大的出口国。
1998年条冻罗非鱼占到中国罗非鱼出口量的90%,条冻罗非鱼增加了100倍的同时,冻鱼片增加了1000倍,要说明的是,鱼片的数量代表这有相对鱼其三倍的活鱼数量。
总的来说,生产用于出口的活鱼占道全国产量的45%。从2006年前5个月的出口量来看,2006年全年出口到美国的中国罗非鱼产品预计将达到95000千克。
快速增长
中国的罗非鱼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上市产品的质量合品种多样性以及包装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产业的环节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私有化。
过去的中国罗非鱼生产模式是建立大型国有种苗基地,年产亿万鱼苗供应给成百上千的在池塘、网箱甚至是稻田里养殖罗非鱼的小型养殖户。到收获季节,再用卡车挨户收购成鱼,集中送到加工厂。加工厂也是参差不齐,一些是由其他食品加工厂改造的,另一些是专为加工罗非鱼设计建造的。大部分加工完的产品被运往台湾,在那里进行再包装以供出口。
育苗基地
2006年,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改变在各方面都显现出来。各地涌现出一些民营的苗种厂,而国有的苗种厂也有一部分转为合资。大部分苗种基地采用GIFT杂交方法,即将尼罗罗非鱼与兰罗非鱼杂交,这种杂交方法通常能得到较高的雄鱼率。
养殖基地
小型个体养殖户依然是养殖主体。稻田、鱼塘、水库、网箱、河流,事实上这些养殖场所的产出几乎囊括了所有罗非鱼产量。拥有复合鱼塘或是循环系统的纵向一体化养殖基地还是很少见,不过正在鼓励推广。
然而集约化进程还是在加强,更多的鱼塘采用械通风装置,也更多的采用鱼饲料投放,在鱼还处于池塘或网箱生长期时就取样检验肉质味道。出鱼前的净化步骤也越来越普遍。从鱼塘到加工厂的中间运输环节也有改进,过去老式的拖斗敞篷货车及人工搬运已被带有通风装置及斜槽的专用运鱼货车所替代,装卸速度快且不用手工搬运鱼。
加工厂
最大的进步还是加工厂,政府提供的低土地利用费及低息贷款帮助刺激了产业发展。而来自台湾和其他国家的外资正在帮助建立最新的工厂,这些工厂有HACCP认证,也符合ISO标准,厂房设计、设备、卫生条件及包装工艺都是世界一流水准。
产业提升
政府对罗非鱼产业的推广也已介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是农业部下属的行业协会。先前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代表了整个罗非鱼行业,进行的是常规无品牌的宣传。而今,协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联系,代表行业参加国际海产品展览,建立宣传网站,推广先进的罗非鱼养殖加工技术,并鼓励私有加工企业开拓各自的市场项目及树立自主品牌商标等。协会还主办一年两次的技术与贸易研讨会,聚集全国及国内的学术专家和生产加工商,为业内人士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新产品和新包装注入了更多的国际元素,更好地适应了不断增长地国内市场需求。去骨地蝶型罗非鱼以及方便多次封合地独立包装条冻罗非鱼片被分别送往餐馆、超市、合商店销售。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