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捕到的都是小鱼,卖不出去,只能晒干了再卖
施一民在穿鱼钩
“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大小黄鱼基本绝迹。”开渔已经一个多月,舟山普陀区渔民仍发出这样的感叹。
9月28日,在绍兴举办的现代渔业发展论坛上,浙江省海洋学院的俞存根教授指出,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现象还在继续。据资料统计,我国四大海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经超过10万吨的种类有16种,如今只剩下8种,其中大黄鱼、海蜇等已几近绝迹。而全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也已陷入“无鱼”“无渔”的困境。
舟山渔场的资源之困,出路何在?杭州人什么时候能再吃到野生的舟山大小黄鱼?
现状
渔民之困
施一民点了一支烟,叹口气,继续穿着鱼钩,眼神空洞无光。
每天下午1点捕鱼回来,他必须得在晚上之前,与同伴用绳线穿好2500只鱼钩,为第二天出海捕鱼做好准备。
记者在舟山普陀区沈家门渔业码头碰到了36岁的施一民,他是当地的土著渔民。舟山渔场是与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和千岛渔场齐名的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渔场,沈家门码头又是舟山最典型的港口。
施一民赖以生存的是一条12马力的小木船,每天的捕鱼方式不如说是“钓鱼”。
今天的收获并不好,凌晨3点钟出海,到下午1点钟回来。在近海辛苦劳作10个小时,施一民和他的伙伴收获了20斤斧头鱼,以20元/斤的价格卖出,拿到400元。算上燃油费、鱼饵的支出(鱼钩的损耗还不算),最终落袋的每人也就100元。
“三四年前,每次去近海都能捕获上百斤斧头鱼,每天能挣个300元。能负担一个家庭的开销”,但现在鱼不仅数量少,每条大约只有一两,个头还不到以前的1/3。
施一民隔壁的船老大方岳华的船更大一些,捕鱼用的是石料网。船只的大小对渔民来说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能不能开到更远的外海,因为近海的鱼类越来越少,只有到更远的地方才有更多的鱼。
为了捕到大黄鱼,方岳华开到距离沈家门渔业码头6小时路程的浪岗。三天的连续作业后,捕到40斤大黄鱼。所有鱼卖完后,他拿到1万元。扣除人工、燃油等成本,最后收益2000元。这样的收益算是运气特别好的,有时几天下来,连黄鱼的影子都没见着。
“鱼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难”。方岳华说,每次都延长出海时间,更多带网具才能提高收益。
纵深
资源之困
舟山四大渔产指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学名:曼氏无针乌贼)和带鱼。
大黄鱼产卵场遍布东海区的沿岸渔场,其中主要产卵场是浙江的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和江苏的吕泗洋。东海区产量占全国98%以上,鼎盛时期年产达19.6万吨。
大黄鱼资源是从1982年开始衰退的,1987年年产量降到万吨以下。之后,少时年产量只有一两千吨,致使单价从每公斤几元升至近年的2000多元,平常百姓的餐桌上已难见到。
前年和去年舟山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的海洋捕捞分品种产量统计表里,大黄鱼一栏为空白。因为大黄鱼目前只有零星捕捞量,已不够资格进表。
墨鱼衰退的情况更严重,近10年都已鲜有渔民打捞到过。
拥有40年捕鱼经验的船老大方显义告诉记者,墨鱼的主要产地就在浙江沿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衰退,至90年代中期几近衰败,海中也难觅踪迹。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墨鱼并不是“正宗的墨鱼”,如学名一样,正宗的曼氏无针乌贼是没有骨针的。
记者从普陀区几个农贸市场了解到,市场上并无墨鱼和大黄鱼的销售。一位已经做了8年水产的摊主戴女士表示,除了墨鱼和大黄鱼,连小黄鱼和带鱼的数量也在减少,个头也越来越小。
戴女士指着正在销售的小黄鱼重量说,现在的小黄鱼一般只有1两至2两之间,而以前小黄鱼个头半斤以上的很多,现在要想买到个头大点的小黄鱼已经不可能了。除此之外,4年前的带鱼大多为二三斤重,现在基本上在半斤左右了。
俞存根教授说,除了四大渔产,其他一些经济鱼类也在衰退,例如历史上列单鱼种产量第二位的绿鳍马面鲀(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东海区产量高时达36万吨多,现在也在万吨以下。
溯源
环境污染,过度捕捞
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捕捞科胡科长表示,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
比如一些无证的小渔船不顾禁渔期,擅自出海,捕捞上来的幼鱼被做成鱼粉售卖。还有渔民使用拖网和帆张网等渔具,大小通吃,对资源形成毁灭性的破坏。过度捕捞导致了鱼类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前的现象突出。
捕到的鱼变小,柴油等却在涨价。根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2010年9月份全市国内海洋捕捞生产统计》显示,普陀区的渔用燃油价格为6750元/吨(嵊泗县6800元/吨),比上月底高120元/吨,比去年同期高1100元/吨。
1997年捕捞生产中柴油成本还只占到总成本的50%左右,现在甚至占到了70%。1997年,海洋捕捞生产吨鱼的成本仅为2365元左右,2008年却达到了4770元,同比增长了一倍。“效益下降后,渔民只能依靠多获取产量来维持收益”。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徐汉祥所长认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捕捞效益下滑—增大捕捞力量和强度—资源破坏—单产下降—效益下滑—再增加捕捞力量和强度……
另外,长江流域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流入海洋,加剧了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水氮、磷等富营养化水平过高,水质下降,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极大恶化。
对策
渔民转业、渔业转型提升
伏季休渔、增殖放流
海上捕鱼后继无人
怎么办?专家开出很多“处方”。渔民转产、渔业转型提升,是最切实际的办法之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捕鱼了。”普陀区东新街道渔农科渔办主任张金康说。
沈家门船老大方显坤说,海洋捕捞实在太危险、太艰苦、太寂寞。“再苦不能苦孩子”,只要父辈有能力,打心底里都不愿意孩子“子承父业”。
当地人不愿干,河南、安徽来的外地劳力开始大量流入。
从1996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舟山市外来劳力年均增幅超过30%,2005年省外劳力已占下海渔民总人数的1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0%。素质普遍较低,生产经验不足,流动性又大,很难管理。
政府开办技能培训班
张金康说,目前街道从事渔业的基本都在35岁以上。这批人文化程度不高,又无力购买大船,实现规模作业。这都给他们转型制造了困难。
船老大方亦就是其中一员,他只有小学文化,自2003年转业后,做起服装生意。由于缺少生意头脑,没有经验,开始一直亏损,近几年也就勉强维持生活。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副主任马美兰介绍,2000年后,渔民转业方向是海运、养殖、休闲渔业等,但大多数人都遇到了“瓶颈”。
“政府正在开办技能培训班,帮助渔民再就业”。2007年,舟山市有1.1万渔民和家属接受了技能培训。
增殖放流效果不错
除了渔民转岗,为恢复资源,政府还实行了伏季休渔和增殖放流措施。
普陀区海洋与渔业局捕捞科胡科长说,每年政府都会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品种主要有中国对虾、海蜇、大黄鱼、石斑鱼、梭鱼、黑鲷、河蟹、鳗鱼、甲鱼、银鱼等,放流数量高的年份达2亿多尾。同时结合每年3个多月的伏季休渔、投放人工鱼礁、建立增殖特别保护区等措施,来改善水域环境。
胡科长说,保护的效果明显,主要经济鱼类产量已有提高,如带鱼平均产量增加56%,每千瓦捕捞量由0.7吨提高到0.9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捕捞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