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用激素注射法促进"面包鱼"排卵。
市场上销售的"面包鱼"。
一向只能出海捕捞的“面包鱼”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规模化养殖了!9月13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经过近三年的项目攻关,由该校水产学院教授温海深主持的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绿鳍马面鲀生殖调控与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日前通过专家鉴定,科研人员已经成功繁殖培育了3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也就是说,用不了多久市民在家里就能吃到批量生产的新鲜“面包鱼”了。
近三年研究攻克难题
温海深教授告诉记者,说起“面包鱼”,一般是指黄鳍马面鲀和绿鳍马面鲀,而本地常吃的就是绿鳍马面鲀,上世纪90年代以前,绿鳍马面鲀是渤海、黄海、东海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产量仅次于带鱼,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其种群资源锐减,市场价格不断攀升。
温教授说,经过近三年的反复研究和实验,课题组终于攻克了“面包鱼”人工繁殖方面的难题,成功繁育出30万尾绿鳍马面鲀鱼苗。
“亲鱼”只有三成成活
温教授告诉记者,课题确定以后,他们首先开始了亲鱼的采集工作。
“每年的3月份、4月份是绿鳍马面鲀的一个产卵期,是捕捞该鱼种的最佳时期。”温教授说,2008年3月初,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在烟台、威海一带的近海海域捕捞绿鳍马面鲀亲鱼。后来他们又在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各出海捕捞了一批“亲鱼”,加上第一次的一共捕捞了1000多尾亲鱼,但最后成活的仅有300尾左右。
繁殖后终获30万尾鱼苗
“捕获以后饲养和繁殖才是最难的!”温教授说,由于野生绿鳍马面鲀很难人工饲养,科研人员先是模仿自然条件的饲养方式,逐渐将主要饲料换成鱼体匀浆和贝类内脏的混合物,调整好水温、盐度等饲养条件,最终成功实现了对300尾野生“亲鱼”的人工饲养。
“克服了人工饲养这个难题后,我们把主要研究精力都投入到了人工繁殖上。”温教授说,一是让“亲鱼”在人工养殖环境里自然繁殖;二是注射激素,促进“亲鱼”排卵后,再自然受精;第三种方法是向“亲鱼”注射激素,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繁殖。
研究人员发现,这三种方式都能有鱼苗繁殖出来,但采用激素注射促进排卵的方式受精率更高,成苗率更高,“经过精心培育,这300尾亲鱼繁殖出32万尾鱼苗,这32万尾鱼苗长到现在还成活的有30万尾左右。”
海底世界将引进“面包鱼” 据温教授介绍,通过近3年研究,课题组已经初步建立了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优化了“亲鱼”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技术模式及相关参数。突破了亲鱼人工饲养关键技术,掌握了生殖周期,确定亲鱼人工培育流程和技术指标;并开展了激素催产和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进行了人工孵化技术研究,确定了胚胎发育环境因素技术参数及发育时序。
2010年8月12日,受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烟台市科学技术局邀请有关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现场验收和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国内外首次突破绿鳍马面鲀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总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介绍,为丰富观赏鱼的种类,海底世界正打算引进“面包鱼”。
■记者调查
鱼市上鲜见活“面包鱼”
13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山市场,探访市场上“面包鱼”的销售情况。记者先后走访了近十家销售活鱼的商家,竟然没有一家店里有活的“面包鱼”。业户吕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活的“面包鱼”仅在每年的4月份、5月份上市,而且上市量极低。
据介绍 ,受过度捕捞和养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这种鱼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能买到活的‘面包鱼’算是很幸运了。”吕先生告诉记者,“我这家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了,但活的‘面包鱼’一年仅能卖100斤左右。”吕先生说,“这种鱼的鱼尾、鱼鳍都是绿色的,很多市民来店里发现这种鱼后都觉得很好看,很多人买回家不是用来吃,而是放到鱼缸里当观赏鱼。”
记者又在市场内转了几家店,终于在一家销售冷冻海鲜的店里找到了“面包鱼”。“这就是‘面包鱼’,炒、炖、烤着吃味道都很好!”店老板邹先生见记者对“面包鱼”感兴趣,马上向记者介绍说,“便宜了,8块钱一斤。”而据介绍 ,活的“面包鱼”40多元一斤。
温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培育的30万尾鱼苗绝大多数将继续用于研究,少量将流向高端市场。下一步,他们将把这种浑身是宝的鱼种进行规模化养殖,届时市民在家里就能吃到批量养殖的新鲜“面包鱼”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