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甲鱼白点病与白斑病多发生在幼鳖阶段,症状颇为相似,养殖者往往难以辨别,但两者还是可以从暴发时的温度、病原等方面进行区别,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白点病、白斑病是较为常见的甲鱼病害,两者症状在一定程度上颇有相似,但其病原菌却截然不同,白点病的病原菌属于细菌类,而白斑病则为真菌类。在养鳖生产过程中,有些养殖者对白点病、白斑病辨别不清,在鳖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盲目、滥用药物的现象,从而影响了鳖病的防治效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我公司在甲鱼养殖病害治疗方面的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上述鳖病的区别与防治方法。
1、症状
白点病:在小鳖的颈部、背部、腹部、四肢的角质皮下有粟米、绿豆大小的白色斑点,以腹部最多,病灶略向外突出,用手挑压可将白点去除,留下一小眼。
白斑病:鳖身体各部位皮肤上都有寄生,主要分布在背部,呈不规则斑块状,无脓、无水,每块面积0.5-1.0cm2,随着病情的发展,白斑处表皮逐渐坏死、脱落、溃疡。病鳖裙边变软、变薄,无弹性,食欲减少,爱在料台上停留。将发病甲鱼置入水盆中,使水淹没甲鱼身体,可见甲鱼背部有一块块白斑,用手擦拭无影响。
2、病原
白点病:多为产气单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
白斑病:病原为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
3、流行与危害
白点病:主要发生于稚幼甲鱼。在高温时出现,水温25-30℃时流行,发病高峰在稚甲鱼孵化1个月内以及进入温室1个月内,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死亡率在几天内就会迅速提高,有时甚至全军覆没。
白斑病:在低温时出现,水温10-20℃时流行,但以养殖时间在60天以下小鳖最为严重,传染快、死亡率高。
4、发病原因
白点病:此病发生流行与稚鳖体娇嫩,皮肤易受机械损伤以及温室的养殖环境有关。温室里水温一般控制在27-32℃,此温度为白点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此外,温室养殖中大多数是用锅炉加温,由于空中的雾气过浓,削弱了光照强度,为病原体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再加上换水频繁,水温不稳定,水质偏酸,溶氧偏低,更易引发白点病。
白斑病:鳖苗进池前不慎受伤,鳖体消毒不严,鳖的放养密度过大等,容易造成病原体对鳖体的感染。此外,室内气温较低,甲鱼池控温差,池水清瘦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5、预防措施
白点病:(1)清塘消毒工作到位,可使用漂白粉5g/m2消毒养殖池塘;(2)适宜的放养密度(温室养殖模式合理放养密度:日本鳖≤25只/m3、中华鳖≤30只/m3、台湾鳖和泰国鳖≤40只/m3);(3) pH值保持在7.5左右,溶氧保持每升水3mg以上;(4) 鳖苗放养前使用1%食盐(浸泡1分钟)或30ppm土霉素(浸泡2小时)进行消毒,同时应减少鳖体损伤;(5)选用优质全价配合饲料。
白斑病:(1)使用漂白粉消毒养殖池塘;(2) 放苗时细心操作,减少鳖体受伤,使用食盐或土霉素对鳖体进行消毒;(3) 培肥水质,使水体中有益菌迅速生长繁殖,在水体中快速占领优势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尤其是在新池新水中,霉菌有迅速殖繁殖的倾向,因此要调节好水质;(4) 慎用抗生素,因抗生素有促进此病发展的作用;(5) pH值保持7.5-8.0。
6、治疗措施
白点病:
外用:(1)使用碳酸氢钠(小苏打)调节pH值到7.5-8.0,用百万分之二到百万分之五的浓度全池泼洒,不足时可重复泼洒;(2)泼洒3-5ppm的甲砜霉素,消毒养殖水体;(3)24小时后泼洒1-2ppm的碘溴海因;(4)再调水pH值至8.0后补泼碘溴海因。
内服: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常规抗菌药物(头孢霉素、利福平等)2-3克,连用6天。
白斑病:
外用:(1)使用碳酸氢纳(小苏打)调节pH值;(2)泼洒2-3ppm的戊二醛,24小时后加泼洒1ppm的戊二醛;(3)再过8小时后泼洒1.5ppm的聚维酮碘;(4)水质如果太清,可使用肥水宝等培肥水质。
内服:每公斤饲料中添加肝保宁(商品名)2g、电解多维2g、溶净1g,连续使用6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