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7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南京出现的23例疑似小龙虾致病病例是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这些病例均属于哈夫(Haff)病。
9月4日,江苏省海洋渔业局公布检测结果,35个江苏地产龙虾样本全部按照相关标准检测,合格率100%。有专家初步认为,“龙虾门”很可能由一种未知的毒素引起。
这些结果都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明明是吃了小龙虾得病的,何以说不出个所以然呢?对于其致病因素,相关部门目前还未能找到确切病因。也就是说,患者吃了小龙虾是如何得病的,到底是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说法。
曾记否,“性早熟”事件中,专家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新科普知识:微小青春期。现在,“龙虾门”又让我们知道了哈夫(Haff)病。这种类型的“中国式科普”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面对公信力不断降低的个别部门,我们是信还是不信?
近日,有一篇博文在网上流传,各大QQ群转载。据介绍,小龙虾在日本是用来处理城市污水的,而且是首道处理程序的重要参与者。水越脏、重金属含量越高,小龙虾活得越滋润;水越干净,它反而死得越快。这一物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日本人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大范围扩散,不想现在成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味。
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又是如何摆上食客的桌面的?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9月11日起,我国将开展大规模的接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疫苗”,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侵入。笔者认为,不妨给小龙虾接种“疫苗”,让其不再携带病毒,不再广为传播。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接种“疫苗”。否则,难保“中国式科普”不会愈加火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