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00年8月,李向民服从组织安排,从省海洋与渔业厅处长岗位转任研究所所长,离开了工作环境稳定的公务员队伍到“转制断奶”的科研机构。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艰苦创业,反复实践,使该所在科技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良种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带出一支德才兼备、学科设置合理、人才结构优化的水产科技创新团队,使该所在热带海水水产良种繁育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西中南沙群岛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十年共获得16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3项。
刻苦攻关成功引进凡纳滨对虾李向民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重点项目,精心组织实施36项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实施8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现代农业、育种工程、星火科技及省重点科研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及时转化成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上世纪末,我国对虾病害蔓延,迫切需要引进新的主导品种。李向民积极争取农业部的进口许可,首次通过海关、检验检疫机构批准,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凡纳滨对虾原种亲本,突破了引种、育苗、养殖、保种的关键技术。 2003年3月,农业部发布公告(第256号)批准所“选育的SPF凡纳滨对虾为适宜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新品种”;2004年10月,主持建设的国内首个国家级凡纳滨对虾良种场通过农业部验收挂牌;协同合作单位迅速将这一优良品种推广至全国沿海11个省份,养殖面积24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年产值达300亿元,为我国重返世界养虾产量第一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科技部批准以该所良种场为龙头的“海南冯家湾—椰林湾”对虾育苗基地为首个“国家级对虾育苗星火产业带”。
深入调查 开发养殖新模式
李向民主持农业部下达的“开发利用西、中、南沙群岛渔业资源”项目,开展上中层鱼类资源调查,并组织渔船770艘次,10946人次投入生产,航迹遍及130多个岛礁和沙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领海权益,开发南中国海丰富的水产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他主持“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率先突破了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南海区鱼类无公害养殖及新型深水网箱研制与示范”课题、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海南后水湾深水网箱养鱼基地建设”,突破了网箱研制和安装、无公害养鱼、饵料配制、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促进海南深水网箱养鱼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鱼基地。
注重平台建设 注重成果转化
李向民所在的研究所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5800万元,现已在海南省琼海市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科研基地;已立项在海口市建设现代化的科研实验室;正在建设“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研发并繁育出南美白对虾、方斑东风螺、宽额鲈、大珠母贝、东星斑、杂色鲍、千年笛鲷、卵形鲳鲹、紫海胆等养殖新品种,探索出高位池健康养殖、工厂化集约养殖、深水网箱养鱼、港湾底播等几种新型增养殖模式,八年共生产8500亿尾优质健康水产苗种供应全国各地。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26期,培训渔民12000多人次,还通过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为渔民排忧解难,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农综办和外国专家局分别授予“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国家星火科技专家模式示范单位”、“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水产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该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