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茂名电白水东湾500养殖户即将“被搬迁”,原来每年上亿产值可能从此不再
□陆源污染与养殖污染谁是真凶争执不下,养殖户不愿背污染“罪名”大声叫冤
○海湾和河口由于具有天然屏障的功能,因此既是鱼类繁衍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开发强度最大的海域。受人类开发力度的加大和海洋污染的加重,各大海湾及河口开始出现生态恶化的现象
○大亚湾海域的鱼类原来大概有400多种,目前鱼类种数虽保持不变,鱼类的生存范围却锐减,这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核电和工业,由此造成近海水温上升的“热污染”无不关系
○所谓“条条江河通大海”,80%—90%的污染都从陆路过来,现在很多地方的污水都不达标,甚至排污厂排出的水都不达标。此外,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的污染也开始日益严重
在湛蓝的水天交接处,一条长达几公里长的海上网箱随着波浪起伏,用浮筒固定的网箱内鱼儿跳跃,浮筒的夹板旁还竖着路灯,甚至海上木板房内还有近一米高的大狼狗看门。十多年以来,茂名市电白县水东湾的几百名养殖户在海上勾勒出一道独特的景观。
不知从哪年起,水东湾的水开始带有浓浓的恶臭味,特别是在靠近东湖的红树林一带,浑浊的海水夹杂着塑料袋、玻璃瓶、破衣服等海上垃圾,一条原本风景如画的红树林带,成为当地居民惟恐避之不及的“垃圾箱”。
当听说今年内,网箱养殖可能由于污染问题而面临“拆迁”的命运时,岳小峰头摇得像拨郎鼓,“那怎么行!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和生活污水造成的,为什么要养殖户搬走?”在岳小峰看来,水东湾污染的“罪名”让养殖户来背实在有些冤枉。
岳小峰是一家大型水产养殖的老板,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水东湾靠网箱养水产为生,现在网箱已达300多个,年产殖达五六百万元。目前,电白县像岳小峰这样的近海水产养殖户已有500余户,每年带动地方产值上亿元,水产品除满足茂名市场外,还远销深圳、香港、澳门等地。
但海上污染如同一个“魔咒”侵蚀着广东的各个海域,水东湾也在演绎着生态变迁。当地有关部门意欲通过海上养殖“拆迁”的方式,将近海养殖搬至深海养殖,来重获水东湾的纯净,人们对污染的罪魁祸首到底是来自陆源污染还是海上养殖的讨论逐渐升温。
茂名海上养殖“拆迁”引发争议
近海养殖加上鱼苗,每个网箱的成本在6000元左右,如果真要搬到深海养殖,每个网箱成本将达到38万—40万元,一下子增长六七倍,谁吃得消呀。
据了解,2009年,茂名水产养殖总面积达55万亩,养殖产量61万吨,其中海水养殖面积接近一半,达24万亩;产量4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3。海水养殖以海上网箱养鱼为主,并且集中在水东湾和博贺湾等风浪较小的海区。
根据茂名市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数据,水东湾共有网箱养殖户500多户,共计1.5万个网箱,围垦养殖421公顷,围网养殖147公顷。由于电白县人口密集,陆源污染严重,加上海湾内风浪小,水体交换能力差。基于这些原因,当地政府部门意欲近期对水东湾的水产养殖进行“全面清理”。
海上养殖“拆迁”,意味着500多个养殖户的网箱要搬到距离海岸更远的地方去养殖,高额的搬迁成本、不确定的养殖环境,这几乎是每个养殖户都不愿看到的情景。
“目前近海养殖加上鱼苗每个网箱成本在6000元左右,如果真要搬到深海养殖,每个网箱成本将达到38万至40万元之间,一下增长六七倍,谁吃得消呀”,岳小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个养殖户,与岳小峰的反应一样,被访的水产养殖户表示,他们在水东湾弄十几个网箱,一般可以养活一家老少,如果搬迁到深海处养殖,他们无力承受骤然上升的成本,家庭的经济来源将彻底断了着落,这让他们忧心忡忡。
岳小峰表示,其实与其他许多沿海养殖区域的水质比起来,茂名水东湾的水质状况“只会好不会差”,但其他养殖区并没有听说要养殖户“拆迁”的消息。未来水东湾一旦真的“全面清理”,当地500多水产养殖户的出路在哪里,岳小峰表示悲观。
据了解,广东近海养殖场相对多的地方有:粤西的湛江、茂名、江门一带,粤东的汕尾、汕头、潮州一带,以及粤闽交界的台湾浅滩一带,而随着海洋污染的加深,珠江口一带已经开始“荒漠化”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广东深水网箱养殖尚在试验阶段,但大面积推广还未完全推行,这让岳小峰心底还保留着一些希望。
陆源排污与养殖污染:孰轻孰重?
水东湾周边虽然建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但由于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有财政补贴,但使用时并没有补贴,因此,当地居民“愿建不愿用”,周边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径直排入海湾
与茂名水东湾一样,目前广东许多沿港城市的近海养殖业都可能面临着由近海向深海搬迁的问题。陆地排污与养殖本身造成的污染,到底孰轻孰重?民间人士与地方政府部门说法莫衷一是。
茂名海洋与渔业部门的一位姓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工业排污造成的重金属与无机物污染不同,养殖本身由于要投放大量的饲料并沉入海底,加上鱼虾类排放的粪便,造成有机物的污染容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导致鱼虾发病率高。自2007年以来,几乎每年3—4月份就发生一次刺激隐核虫病(俗称“小瓜虫病”),网箱内鱼虾大片大片死亡,养殖户损失严重者逾100万元,甚至导致一些养殖户破产。
上述姓张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频频发生的“小瓜虫病”,他们也曾请中山大学的专家前来“诊断”,专家排除了重金属与无机物污染导致鱼虾死亡的可能。此外,2009年水东湾养殖区的监测结果表明,养殖区的水质为“及格”,但水体属于富营养型,水质污染因为粪大肠菌群和活性磷酸盐,沉积物质的主要污染则为粪大肠菌群和石油类。
面对这一状况,姓张的工作人员表示,“最理想的养殖还是深水网箱养殖,珠海、厦门也进行了类似由近海到深海的搬迁,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与当地海洋与渔业部门的说法不同,岳小峰认为,和工业及生活污水造成的影响相比,养殖本身造成的污染只能说是“微乎其微”。其中,单是电白县周边的生活污水排入海内就十分惊人,更不用说工业区和开发区内存在大量化工企业的排污。
根据2009年茂名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9年纳入监测的排污口有7个,全年污水入海量达605万吨,排入电白森高和电白海淀的污水便占排放总量的1/3。此外,2009年纳入监测的污染物入海量为1395吨,尽管污染物入海量比2008年有小幅减少,但悬浮物和总磷所占比例都有所增加。
另据茂名一个不愿具名的居民透露,水东湾周边虽然建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但由于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有财政补贴,但使用时并没有补贴,因此,当地居民“愿建不愿用”,周边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径直排入海湾,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
广东海洋污染开始殃及“池鱼”
海洋污染正从珠三角开始向东西两翼扩张。珠江口已经再也找不到对虾,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白海豚死亡趋多,
事实上,茂名的近海污染仅仅是全省海洋污染的一个缩影。根据2009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近岸海域中度污染以上的海域面积比例比上年增加了16.3%,珠江口等近岸水域开始逐步“沦陷”。目前,海洋污染正从珠三角开始向东西两翼扩张。
以前,珠江口属于鱼类繁多的生态区,比如珠江口的对虾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还大量存活,但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明显衰退,后来随着污染的加重,珠江口已经再也找不到对虾。
1999年10月成立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于200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也存在不乐观的情形。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保护区共发现2头白海豚死亡,2007年发现7头白海豚死亡,2008年也发现5头白海豚死亡。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李辉权表示,海湾和河口由于具有天然屏障的功能,因此既是鱼类繁衍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开发强度最大的海域,种植、养殖、港口,以及一些工业区的建设等,无一不依托海湾和河口而兴建起来。
受人类开发力度的加大和海洋污染的加重,各大海湾及河口开始出现生态恶化的现象。以前珠江口一平方公里的鱼类资源保有量大概为1000公斤,目前只有200—600公斤。2006年,李辉权在珠江口的一次调研中,本想网一些鱼看看生存状况如何,但一网撒下去,拖起来一看“发现没有一条鱼,全是垃圾袋”,这让李辉权犹为难忘。
大亚湾海域的鱼类原来大概有400多种,目前鱼类种数虽保持不变,鱼类的生存范围却锐减,这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核电和工业,由此造成近海水温上升的“热污染”无不关系。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管理处处长刘思远表示,所谓“条条江河通大海”,80%—90%的污染都从陆路过来,现在很多地方的污水都不达标,甚至排污厂排出的水都不达标。此外,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的污染也开始日益严重。
业内专家表示,无论是陆源污染还是养殖本身造成一定的海水“富营养化”,海洋污染正让生态环境受到挑战却是不争的事实。当人们因为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海洋生态时,将来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近海的“池鱼”,更有可能的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居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