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鲴鱼是鲴亚科鱼类的总称,在我国有4属10余种。目前在江河湖泊水库中天然繁殖和生长的鲴鱼主要有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细鳞斜颁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 )和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4种。其共同的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
鲴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鲴鱼的个体大小属中等,体型稍侧扁。头小,呈锥形。口小,呈下位或亚前位,有一横裂。下颌平横,呈铲状,角质边缘较锋利。背据有硬刺。臀鳍具8—12根分枝鳍条,肛门紧靠臀鳍,下咽齿1—3行。4种鲴鱼的主要区别是:
①银鲴下颔角质边缘不甚发达,肛门前的腹棱不完全或无,鳃耙数38—45;侧线鳞在仍个以下;咽喉齿3行;背部及体侧上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鳃盖膜后缘有明显的桔黄色斑块,背婿和尾鳍灰色,其它各鳍呈淡黄色。
②黄尾鲴个体比银鲴大,鳃耙数47—51;侧线鳞在63个以上,尾鳍桔黄色。
③细鳞斜颔鲴下颔角质边缘比较发达,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明显的腹棱,腹棱完全。侧线鳞71—84。咽喉齿3行。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桔黄色,其它各鳍浅黄色。
④圆吻鲴吻部圆钝而突出,下颔角质边缘发达。无腹棱。侧线鳞70—80。咽喉齿2行。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黄白色。
2.生活习性 在自然条件下,银鲴和黄尾蛔多栖息于江河的中上游水段,细鳞斜颌鲴栖息于下游,圆吻鲴常栖息于上游。冬季在深潭越冬,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
3.食性 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超过4cm转为以附着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刮取有机碎屑、污泥杂质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裸藻等,起着“清洁夫”的作用。也可摄食人工饲料。
4.生长 4种鲴鱼相比较,圆吻鲴和细鳞斜颔鲴个体较大,常见个体重300—500g,最大个体可达1000—2000g;黄尾鲴个体中等,常见个体重200—300 g;银鲴个体较小,常见个体重80—100g 。
5.繁殖习性 鲍鱼2龄即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为3月下旬—7月,其中4—5月为繁殖盛期。在繁殖期,雄鱼头部、鳃盖、鳍条上有珠星,体表粗糙,轻压腹部有精液从泄殖孔流出;雌鱼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体表光滑。绝对怀卵量:银鲴为11万—16万粒/层,黄尾鲴为12万—17万粒/层,细鳞斜颌鳃为13万~14万粒/尾,圆吻鲴为20万—30万粒/尾,均属一年分批产卵类型。鲍鱼的受精卵多具粘性,但银鲴的受精卵粘性较弱。在23—2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速度以银鲴为最快(约25—26h孵化出膜),细鳞斜颔鲴和黄尾鲴次之(约37h出膜),圆吻鲴最慢(约50 h出膜)。
收集:秦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