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转产渔民越来越多
6月1 日起,岛城进入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渔期。记者近日来到崂山区沙子口中心渔港码头,看到归航渔船静静停靠在这里,岸边、船上人影稀疏,已不见往日的忙碌。谈及休渔期的生活安排,一位渔民表示:“有的在这修船,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让企业招去做工了,码头上很难找到闲着没事干的船工。”
近几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捕鱼成本的不断攀升,不少渔民纷纷卖掉或者拆掉渔船转产上陆。据统计,崂山区出海打鱼的渔船与2002年相比已经减少了一半多。
沙子口街道西麦窑社区的曲鹏曾是一位地道的渔民,2004 年开始办起了家庭旅馆,如今,到他家住宿、吃农家饭的市民络绎不绝,渔业已成了副业。曲鹏说:“休渔后办农家旅馆一月也能赚两三千,不比捕鱼收入少。另外,打鱼的人知道啥季节吃什么样的海鲜最新鲜,开办渔家宴得心应手。”
与曲鹏的半转产不同,东麦窑社区的王爱伦已彻底脱产。上岸后,他先联合5 家脱产渔民成立了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2007 年又办起了渔家宴,成了有名的致富示范户。“和捕鱼相比,现在风险小,收入稳定,一年能挣 20 万元左右。”王爱伦说。
出路狭窄,转产不易
渔民转产转业是当前渔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渔民在转产转业过程中的确面临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今年48岁的“船老大”王举峰拥有两艘远海收购渔船,是位为数不多的纯渔民。他坦言,初中文化水平的他由于长期打鱼、收鱼,缺乏文化知识,年纪又大,一旦上了岸很难谋生。“等年纪再大些,干不动了就只能等着领养老金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渔民普遍缺乏自行转产转业能力。渔民中年龄偏大的人数占一半以上,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传统渔民长期在海上生产,没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没有其他的生产技能,渔民上岸后缺乏务工和经商的技能,又没有从事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的技术,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能力弱,再就业能力低,自行转产转业难度大。
“对于这些渔民来说,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沙子口街道渔业水产办公室的高福方表示,渔民转产还需要政府政策倾斜。“目前,转产主要是渔民的自发行为,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