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韩明秀: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市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李国进: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姜宏伟:市旅游局副局长
邢海文:文登南海党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小观镇党委书记
丛建波:威海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房忠明:山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抓住向好经济形势
全力推进“蓝区”建设
韩明秀:自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后,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从规划到建设,落实是关键。我市紧紧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努力在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2009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约608亿元,水产品产量208万吨,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有40多家;全市整船制造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完成港口吞吐量411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2.13万标箱;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6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并网发电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3万千瓦,风电最高发电量可达全市用电负荷的10%,新核准风电装机容量34万千瓦。总规划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投资1500亿元的石岛湾核电站各项建设稳步推进。
蓝色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系统的工程。在下步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责任分工,充分利用目前向好的经济形势带来的发展契机,共同推进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能尽早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们要积极做好与省发改委和省蓝区办各方面的衔接工作,将《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与国家和省的战略相衔接,并对接“十二五”规划,使“总体规划”更具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继续抓好组织推动、规划协调、产业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研究设立市级“两区”建设引导基金,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对海洋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设备的扶持资金,同时认真实施《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实行刚性约束,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预留发展空间,优先保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孵化器、海外创业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突出抓好产学研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大媒体舆论宣传力度,做到报纸有字、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真正使蓝色经济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两区”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参与蓝色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立足海洋资源优势
引领产业进军高端
李国进:威海发展渔业经济有着其他沿海兄弟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产业和开放优势。2009年,我市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连续多年居国内地级市首位。
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比较,威海渔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惟有如此,威海渔业才会继续大有作为。
今后,我市要在发挥特色优势、壮大渔业综合实力上取得新突破。在全市沿海因地制宜,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大力推行健康养殖模式;通过底播增殖、藻类移植、人工放流、鱼礁建设等手段,建设大面积的海洋牧场;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开发海洋食品、保健品与药品,提高海带、贝类等大宗低值水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
要强化质量和效益,在提升渔业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首先,要提质量。全面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尽快使无公害产地面积占到全部养殖面积的80%以上。其次,树品牌。叫响海带、海参、牡蛎、海水鱼、海洋食品等品牌,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再向“卖品牌”的转变,提高水产品的知名度。最后,拓市场。渔业企业要与消费流通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等现代新型流通业态,扩大水产品市场消费。
要加快自主创新,在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上取得新突破。在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入开展渔业科技入户、科技入企,加强对渔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素质。
要转变发展方式,在增强渔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增强龙头企业对水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能力、对渔民的带动能力,提高渔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立足海洋渔业的同时,鼓励渔业企业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开展产业招商,引导国内外资金流向海水养殖、水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等领域,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高。
推进特色旅游发展
加强产业融合共促
姜宏伟:在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中,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列为六大基地之一。市旅游局把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业由传统低端向现代高端转变,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单纯重景观建设向重旅游文化精品建设转变,由点式开发向串珠成链、资源整合转变,由重资源开发向重市场营销和资源开发并重转变,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威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当前,我市旅游发展存在旅游开发建设创意不够,旅游品牌、精品不多,旅游企业“小、散、弱、差”,旅游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机制;坚持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原则,实现文化与旅游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坚持国际化原则,旅游规划、招商引资、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要定位于国际水平,旅游环境、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
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加快旅游企业改制的步伐;深度开拓客源市场,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建设;加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按照“巩固国内市场,拓展入境市场”的原则,深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市场;优化环境,增强旅游业发展整体合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高点定位科学规划
筑就广阔引资平台
邢海文:蓝色经济,南海先行。作为蓝色经济先行区,南海始终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发展理念,临港产业区和旅游度假区联动发展,产业互补,确保南海新区实现由开发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跨越。
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南海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筑就更为广阔的载体和平台。截至去年底,南海已投入28亿多元,使南海的路网四通八达,“十通一平”管网铺设一次全部下地,变电站、污水处理厂、暖气站等同步到位。平台筑就了,我们围绕蓝色经济全力招商引资,临港产业区以南海新港为依托,主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先进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产业区内,已引进过亿元的产业大项目32个,正在建设的新材料、新能源项目至少有10个,占南海新区总投资比例的71.8%左右。旅游度假区以万米金滩为依托,主要发展商住度假、养老康疗、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滨海观光项目建设,人工湖、滨河运动公园、南海明珠岛等项目已陆续启动;同时,商业配套、旅游商住同步跟进,倪氏、伟东等星级酒店,清岛湾、江南城、碧海云居尚品等精品商住项目皆已启动,着力将度假区建设成为“滨海度假胜地”。
当前,南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已初见成效,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提升的综合服务功能,显现出很好的发展潜力。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我们要在已有的发展格局上,继续精雕细琢,做好做细基础工程,打牢发展根基;加快项目引进,实现重大高新产业的新突破;完善工作机制,高质量、快速度地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
提升港口竞争力
打造国际精品强港
丛建波:陆海联动是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主题之一。近几年来,威海港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兴港强市”的战略部署,全力加快港口建设,在港口的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随着新港区三、四期工程六个大型泊位的逐步投入使用,威海港已具备了五千万吨的生产能力,在环渤海和山东半岛港口群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为适应发展蓝色经济区的需要,威海港集团提高开放程度,按照“保税仓库、保税园区、保税港区”的思路,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海关的支持下,保税仓库已经批准,保税园区正在建设,保税港区开始论证,预计在“十二五”期间能基本实现这些目标。威海港集团将“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国际精品强港”作为发展远景和战略定位,为此,集团逐步形成了港口装卸业、港口物流业、港口航运业、港口旅游业等大产业格局,全方位适应发展蓝色经济区的需要。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客运中心水上部分客运码头,建设规模为4个三万总吨客滚泊位和1个两万总吨客滚泊位,建成后年可发送旅客500万人次、车辆25万辆;建设中的国际物流园,集仓储、包装、加工、配送、分拣、装卸和理货等功能为一体,是我市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完善的大型物流园区,完全具备陆海联运相关业务的能力。
在管理创新上,威海港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从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出发,不断完善企业的岗位体系、职责体系、考核体系和薪酬体系,用“激情创业、追求一流”的员工队伍,高效优质、灵活创新的运营管理,诚信卓越、客户满意的超值服务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港口物流,参与港口的竞争,为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抢抓“蓝色”机遇
谋求高速发展
房忠明:山东新船重工现处于边建设、边生产阶段,一期工程的3万吨级船台及400吨龙门吊等配套设备、设施已全面投入使用,为加拿大船东建造的3万吨散货船已交付6艘。二期工程的10万吨级修、造船坞正按计划推进,800吨龙门吊等配套设备已投入使用,为希腊船东建造的9.25万吨船舶正在坞内合拢。
在威海市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中,船舶修造被列入重点发展规划。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状况,山东新船重工将抓住机遇,实现企业高速发展。
下一步,公司将加强风险防范,将风险管理融入船舶建造的整个流程,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为谋求企业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在原有造船业务基础上推动海洋工程业务发展,进一步拓展修船业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提高设计人员素质,加大新能源类船舶的研究,做好船型储备。
加强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将目标成本分解到设计、采购、工时等各环节,加强产品成本的预测和分析工作,对影响产品成本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跟踪控制。严格ERP管理系统,积极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应用先进节能技术与方法,降耗增效。通过降成本,为顺利接单奠定基础。
积极应对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公司将加大对国际造船新标准、新规范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制定应对措施,并在已开工船舶上试点实施,探索出成熟的施工工艺和保证措施。
发展配套产业,构建总装化造船模式。按照“造船总装化、服务社会化、配套本地化”的发展理念,通过合资合作,发展船舶中间产品配套产业,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延伸研发设计、船材加工、舾装件制作等配套产业链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