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7日上午,在三峡大坝前,长江两坝间首次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项目启动,数万尾鱼苗被放入长江,该项目的目的便是通过人放天养,使长江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水域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清水“鱼塘”,水生生态得到改善,同时让周边从事渔业的移民增加收入。
27日上午9时,在三峡大坝的右岸前水域,随着湖北省副省长赵斌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林初学冒雨将第一框鲢鱼倒入长江,两坝间水域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增殖放流活动是一项快速补充生物群体,稳定物种数量的有效措施。该项目由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区委区政府提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出资。该项目将分3年实施,总投资420万元人民币,共放流345.73万尾,品种为长江主要经济鱼类草鱼、鲢鱼等,2010年放流的总数为90.73万尾。
随着长江水利工程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在两坝间形成了长38公里、面积为24平方公里的河谷型水库,库区涉及5个镇21个村(居委会)共计8.2万人,直接从事渔业活动的人员有500人,渔业捕捞船249只。项目实施后,每年可新增捕捞产量22.8万公斤,新增渔业产值500万元,对保证库区渔业稳定发展,提高库区渔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两坝间水域形成了一片静水水域,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水生生物的放流,每年可从水库消除约5.7-8.0吨氮和0.7-2.1吨磷,可有效保护两坝间水域生态环境。
此次放流活动由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承办,是世博会长江水生生物养护系列活动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