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虾致富,建起了一栋栋高大漂亮的虾楼。
刘培胜把网上的新鲜活虾过秤,忙得不亦乐乎。
昨天天气放晴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百顷村23岁的女青年小刘悠闲地坐在自家饲料店里,听乡亲们议论着虾料的优劣和价格,她浅浅地笑着,偶尔插上几句。转眼间大学毕业已近一年,当同学们四处实习和找工作的时候,她早就与家人说好回村里发展。其实,村里抱着像小刘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少。据百顷村统计,除了一些外出做生意的人外,该村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到一成。
在万千农民蜂拥进城的年代,这里竟然有八成多的村民留在村中不愿意离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大部分村民从事养虾或与养虾有关工作的村庄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好奇心,记者日前走进百顷村,探寻这里的传奇之处。
一奇
村里养虾比城里打工强
从会城驱车数十公里往水杉深处奔,经过渡口,再不知拐了多少道弯,终于抵达百顷村。百顷村没有建起高大的厂房,目之所及都是白色的塑料薄膜搭成的棚,棚的下面,便是虾塘。
百顷村党支部书记刘九胜说了一串令我们震惊的数字:2009年百顷村总收入406万元,账面仅有30多万元。令记者吃惊的,不止是村里的巨额收入,还有村干部的“大手大脚”,一年间便用了360多万元?刘九胜微笑着告诉我们:“钱都用在村民身上了。外面的墙上,张贴着村委会的收支明细表,村民常常来看,你们也可以去看。”
原来,以前异常贫困的百顷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养虾。经过近20年的摸索,百顷人终于发现当地的土质和水质养虾比养鱼好,而且养南美白对虾的效益远胜于刚开始时养殖的罗氏虾。
“现在我们全村的鱼塘面积有1800多亩,大概有九成左右在养虾。”刘九胜向记者介绍村里的情况说,村里的经济来源,基本上就来自于这些鱼塘的承包款。令人奇怪的是,江门五邑其他地方的鱼塘每亩仅需数百元,在这里每亩却高达2000—2500元。“没有办法,这里的土质和水质都非常适合养虾,所以村民宁愿交多些承包款。”
村民交纳的承包款,最后基本上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除了平整道路、拉上电线确保虾农可以使用增氧机等,村里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村民身上了。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股东,按不同的年龄可享受相关的股份分红。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是1股,19岁—30岁的青年人是2股,31岁—40岁的中年人是3股,41岁以上的人是4股。“去年,我们村里每股是300元。”也就是说,一名41岁的村民,去年获得村里的股份分红是1200元。当然,村里的福利不止这些,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款是村委会代缴的,有关节日还会有钱派发。
“我们村中起码有近八成的农民从事养虾或与养虾有关的工作。”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村民在村里挣的钱比在外面挣得多,而且工作远比城里轻松,生活成本也远比城里要低得多。“在村里轻轻松松就可以挣2000多元,而且工作时间又不算长,在外面哪能拿到这样的薪酬?”这是村民乐于安守村中的最主要原因。
二奇
村里满是漂亮虾楼
在大鳌镇,除了百顷村外,还有其他的村庄也养虾。农民养虾富了,很自然地建起了高大漂亮的房子,纯朴的村民称之为虾楼。说到百顷村的虾楼,热心的村民纷纷指引着记者去参观刘培胜的家,他们告诉记者:“这是百顷村最漂亮的虾楼。”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刘培胜有点低调,但言语间仍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朴实和憨厚。今年48岁的刘培胜,除了经营着村里最大的饲料店外,还与人合股养虾塘1400多亩,是村中的养殖大户。1998年,大鳌镇的农技员在村里发动村民养虾,当时正在经营钆钢厂的刘培胜手上刚好有点余钱,于是便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承包了村里的20亩鱼塘养虾。“当时养的是罗氏虾,盈利比不上现在的南美白对虾。”一年下来,刘培胜一结算,略有盈余,于是他第二年又多承包了10亩,继续养虾。
2000年,随着村里养虾的人越来越多,刘培胜干脆又在村里开了一个饲料门市部,为虾农提供虾料。2001年,他改养南美白对虾,而他的虾场面积每年也在递增,并成为养虾大户。随即,刘培胜成了当地的名人,今年更是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发家致富后的刘培胜,在村里建起了漂亮的虾楼。每天晚上,村里的养虾户都会聚集在这座漂亮的虾楼里,谈论着养虾的心得,研究饲料的品质,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养虾沙龙”。“刘培胜家,每月都要用去几千元茶叶。”有人如此向记者介绍刘培胜的好客。在村民的心中,刘培胜的虾楼代表着一种理想的“高度”。
至今,刘培胜与人合作养殖的虾塘已达1400多亩。从2003年起,他连续几年让儿子到海南学习虾苗培育技术,他近几年虾塘养的虾苗都是自己培育出来的,这样可以省下不少钱。
“我们培育出来的虾苗,2成左右是自用,8成左右卖给其他的虾农,睦洲镇、三江镇甚至中山都有人来买虾苗。”刘培胜说。
三奇
一业带来百业旺
“我们村里共2070人,养虾的大概100多户,但近八成的村民从事养虾或与养虾有关的工作。”刘九胜向记者介绍,小小的虾儿,令百顷村一业带来百业旺。
与村民聊天,很多活儿是记者听都没听过的,比如刮虾、搭棚、虾宗等。“刮虾就是把长大的虾只从虾塘里捞起来的意思。”当地的村民向记者解释,至于搭棚,就是在虾塘里用竹子搭起一个棚,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必须稳固才能确保虾在里面安逸地生长。虾宗,就是为虾的买卖而穿针引钱的人。此外,村里还有人经营虾料、虾药、增氧机,甚至还有人专门收购虾棚的塑料薄膜,回收后又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百顷村,刮虾者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职业,因为刮虾者的劳动,意味着虾农的丰收,因而他们的工资也非常高,每1.5小时的薪酬为40—50元之间。有经验的刮虾者,既可以迅速地将虾只捞上来,又尽可能地让塘里的虾只不受到惊吓。就算是在寒风刺骨的日子里,刮虾者也尽量不穿胶鞋胶裤,免得在刮虾时踩死受惊的虾只。
刮虾是个技术活,只有有经验的才能胜任此项工作。村里的男青年小梁就是一名刮虾工。“刮一个虾塘虽然时间不长,但前前后后要准备,还要做些善后工作,算起来一天最多可以刮3个塘而已。”
村里人告诉记者,有些经验丰富的刮虾工,一天可以挣数百元,平均一个月挣2000多元是比较普遍的。
四奇
股份制养虾规避风险
“养不好,拆屋;养得好,起屋。”这是当地村民对养虾的评价。意思是说,如果虾养得好,短短数月间便可以建一座虾楼了,但是如果养虾失败,不但亏钱赔本,甚至还有可能把房子卖了还债。在采访时,记者见到有新的虾楼正在建设中。为了减少风险,当地村民非常热衷于股份制养虾,成功了一起分成,如果失败了则共同承担风险。
不过,当地的村民对养虾都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给记者的说法是:“九成以上的人养虾都是可以发家致富的,仅有一成左右的人会亏钱赔本。”对此,中山市泰山饲料有限公司业务员曾林的看法是:“百顷村养殖对虾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如果在外地,失败的远远不止这个比例。”
曾林是泰山饲料有限公司长驻百顷村的供货商,他向百顷村供货已有10多年,现在每月供应的虾料有100多吨。他告诉记者:“百顷村的对虾养殖技术在珠三角是排在前列的,相比其他地方,这里的虾塘无论是土质、水质还是技术都是非常优良的,因而养虾养得非常成功。”
五奇
村干部养虾“养”出威信
在百顷村,不但村民养虾,村干部也养虾,而且越是养得成功的村干部,在村民中也越有威信。“很简单,如果你自己的生活都改善不了,如何能引导村民发家致富,村民如何信服你?村民不信服,何谈搞好工作?”村中的干部这样与记者说,“能文能武”成了百顷村干部的真实写照。
今年42岁的麦社洪,是村里的养虾大户,又是村里的会计。麦社洪至今已养虾6年了,平时除了干好村委会的工作外,他还与朋友合作养虾,当地人称之为联营(即联合经营)。麦社洪的朋友具有丰富的养虾经验,平时虾场主要是由朋友看管,收获时按比例分成。
“这几年,养虾给我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也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麦社洪直言不讳地说:“去年我去海南、西藏旅游,用的都是养虾挣的钱。前年,与我合作养虾的朋友夫妇俩,一年就挣了20万元,在村里盖起一栋漂亮的虾楼。”今年,麦社洪打算与朋友养虾200亩。
村干部带头养虾,村民认为是一件好事,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不少村民表示:“一个没有技术没有本领的村干部,是不可能带头致富的,我们也不会信服。”或许正因为这种“能者上”的理念,令百顷村的村民自治一直维护在良好的状态,村民团结,村干部廉洁,近年来该村没发生过一宗群众上访事件。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