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我省共有9268座大小水库,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强。“靠水吃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水库养鱼的行列,“水库鱼”也成为群众食用鱼的主要来源。
4月23日至24日,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组深入鄱阳、余干、万年等地,针对水产养殖中的水污染防治问题,对多座大型水库养鱼情况进行检查采访。
传统养鱼模式带来环保危机
“进入21世纪后,水库养鱼曾经很兴旺。”一位在鄱阳县水利部门工作了十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当年,围绕着水库周围,山上种树,水里养鱼,岸边养鸭,所谓“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水库价值”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到处可见。
但是,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开始不断增加水库的养鱼数量,“以前一亩水库年产鱼500多公斤。”养殖户朱义才说。
随着养殖密度骤增,养殖户开始向水库中投放大量饲料,并且施用化肥。鱼饲料等物质带来了大量的外源性营养元素(氮、磷等),导致藻类暴发性生长,这些藻类有恶臭、有毒,大量生长后遮蔽阳光,导致水中生物死去,生物尸体腐败后产生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再供藻类利用。这样恶性循环,造成水质整体败坏。
“这种藻类暴发性生长的现象称之为‘水华’,水库具有流动性差的特点,一旦发生水华,治理难度很大。”据当地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鄱阳湖周边的县城就发生过多起水库“水华”现象。
“水库的水被用来灌溉后,造成农田减产。”鄱阳县水利局负责人说,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也受到影响,农户与养殖户之间矛盾纷争时有发生。
水库养鱼较难禁止
事实上,水库养鱼一直在环保和经济利益的博弈中发展。“从养殖效益看,水库养鱼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多位承包水库养鱼的养殖户对记者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水体够大,水质好。“水库鱼”成为优质鱼的代名词。水库养鱼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据了解,为了满足饮用、防洪、灌溉、发电等用途,我省许多地方兴建了众多水库。目前我省共有9268座大小水库,占全国总数的九分之一强,这给水产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水库养鱼迅速普及,尤其是网箱养殖和投放饲料的散养。出于发展农业经济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除重点控制的保护区外,我省绝大多数水库都在养鱼,其中包括一部分饮用水源地。
难以完全禁止水库养鱼,除了经济因素外,水库管理体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财政对中小型水库维护投入不足,水库管理人员待遇低,基本是“以电养水”、“租金养水”的局面。由于前几年水利系统实行改制,大大缩减水利人员编制,基层水库的管理基本上无人可用,县财政也拿不出钱来供养水库管理人员。在检查中记者发现,检查采访组检查的几座大型水库均被承包。把水库承包出去带来的租金,是很多水库管理人员工资的主要来源,甚至有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维护费用,都来源于出租水面的租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库养鱼的普及。
绿色养殖鲢鱼建功
2008年,鄱阳县滨田水库开始投放一定比例的鲢鱼。2009年生产600吨鲢鱼,600吨其他鱼类。在滨田水库记者看到,水库水质较为清澈。“该水质应该能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这其中少不了鲢鱼的一份功劳。”参与检查的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郭豫章说。
据了解,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生物链。向水库中投放适当密度的鲢、鳙鱼后,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鲢、鳙鱼再摄食藻类,成鱼被捕捞后带出氮、磷,从而达到清洁水质的作用。鲢、鳙鱼成了真正的“环保鱼”。
据了解,鲢鱼每长0.5公斤肉,就可消耗7.5-10公斤藻类。现在,按照鲢鱼平均长到1.5公斤/尾计算,滨田水库鲢鱼每年消耗藻类至少上万吨,极大地降低了蓝藻的密度。另一方面,由于鲢鱼的养殖不需投放饲料,不需成本,这给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我们每年春节期间,都会重新投放新的鲢鱼苗。通过这样的循环,才能保持水库养鱼的可持续性。”许多养殖户说。
“但在养殖过程中利用鲢、鳙鱼控制水体蓝藻发生,要注意其放养密度和放养比例一定要科学,比例要根据水体浮游生物现存量和水生生物食物链转换参数而定,以防止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新的影响。”参与检查的省水产局负责人一再强调,只有坚持科学养殖,才能使水产养殖业成为减排的绿色产业。
在检查采访的其他几座水库中,也已经实行滨田水库养鱼模式。据了解,从2008年起,鄱阳县就开始全面禁止施用化肥养鱼,推行鲢、鳙鱼等多种鱼类混养的绿色养殖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