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走进城西街道夏楼村的永强大鲵养殖公司,几十排平房掩映在绿树之间。平房就是养殖室,养殖室里一片漆黑,循着微弱的电光望去,大小不一的30多个水池错落有致,每个水池一根水管,清澈的水缓缓流进水池,水池里慢悠悠滑动着的是被称为生物“活化石”、俗称“娃娃鱼”的大鲵。
国内规模最大
城西大鲵养殖基地负责人陈玉川告诉记者,永强大鲵养殖公司最早养大鲵是在15年前,当时公司修了一些小水池精心喂养。后来公司多方寻求中华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并在与中国水产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探索,终于成功孵化出幼苗,并且孵化率较高。
陈玉川介绍,城西街道夏楼村的养殖场,是他们公司的第3个养殖场,基地面积343亩,计划建造200栋房子,如今已建造了30栋,投入使用13栋。5月8日开始,大批的大鲵从城区迁移到这里,现已有16—20万尾大鲵在这里“安家落户”。公司3个基地,大鲵总数已达到了45万尾,在规模上全国第一。
过着“奢侈”生活
吃的都是新鲜的鱼虾,游的都是清澈的水,每个房间里装着10台空调,住在城西街道夏楼村的大鲵就是享受着这样“奢侈”的生活。
用“金贵”两个字来形容娃娃鱼的生活,一点都不过分。从事管理工作的金大华说,为了给这些“宝贝”一个仿生态环境,根据它们过去的生活习性,一定要把它们的居所搞得像暗房一样,使用的水一定要干净,并且要一日一换。
“这是国家的宝贝,也是义乌人的骄傲,这种养殖方式属于仿生态模式,大鲵喜欢黑暗的地方,每天只需喂食一次。”陈玉川指着一池的大鲵介绍道。
市场前景广阔
大鲵因“唔哇、唔哇”的叫声似婴儿,故被称为娃娃鱼。过去在大鲵保护上,一直采取管死的办法,禁止捕杀、贩卖大鲵,也不准个人养殖。这样一来,不仅野生大鲵保护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种群数量恢复缓慢。
前几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人工饲养大鲵,其子二代以上还可以上市交易,国家每年放生一定数量的大鲵,每尾给予一定补助。永强大鲵养殖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他们公司在义乌城区、城西街道、金华共有3个基地,城西街道的这个基地一旦全部建造完成,以公司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该基地养殖100万尾大鲵不成问题。
一位在养殖场工作的小伙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大鲵既不要多大的场地,又不费多少劳力,大鲵主要讲究水质和空气质量、温度,比较大的大鲵平均每年长1公斤多,而目前市场价每公斤在2000元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