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良种培育和市场营销决定南美白对虾产业未来(上)

发布时间:2010/5/18 15:53:52  来源:水产前沿  编辑:谢雪琴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10年4月19日至22日,笔者应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邀请,出席了在湛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对虾产业发展论坛”,并作了题为《对虾产品国内市场营销》的主题演讲。根据本次演讲稿和笔者在本次论坛了解到的相关信息,结合笔者对南美白对虾产业的思考,特写此稿,与业界和同行共同探讨南美白对虾产业未来的发展。 

  发达国家对虾消费市场不断萎缩
    
  2009年全球对虾养殖产量再创历史新高338多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到新高287.8万吨。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泰国两个主要对虾生产国。2009年中国对虾养殖再创新高达到130.3万吨,其中海水对虾养殖产量达到新高79.6万吨。对虾也是全球海产品贸易中贸易额第一的品种。
    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主要对虾消费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市场都在萎缩。纵观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市场的对虾消费走势,可以发现一个普遍规律:进口量不断增长(直到金融危机),而进口额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销量与价格呈相反的关系。进口产品从整只冷冻对虾为主,逐渐向深加工产品(凤尾虾、面包虾、虾仁等)为主,进口规格从以大规格为主(包括大规格的斑节对虾),转向以中小规格为主。也就是说,是不断的价格下降和越来越精细的加工产品,在吸引更多发达国家消费者在消费对虾。但即使这样,中低收入消费者还是没有钱购买大规格的对虾产品。这实际上是以全球化带来的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进而造成其中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的实际收入下降(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为深刻背景的。
    2006年美国对虾进口量创记录达到58.6万吨后就基本稳定;2009年美国对虾进口量为55.2万吨,略低于2008年,进口价格则是明显低于2008年。对虾是美国进口额最大的海产品,对虾进口的萎缩,同样昭示着美国国内消费者对海产品整体购买能力的下降。1999年至2009年,美国对虾进口量增长大约70%,但进口额却基本没变,说明进口价格是在不断下降的;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年美国进口对虾价格下降的幅度则更大。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厄瓜多尔、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和中国在以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和对水域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在源源不断地向美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养殖对虾。但金融危机以后,即使是这些廉价的养殖对虾,美国的消费者也不再有钱消费,说明美国作为对虾主要消费国地位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日本的情况就更不妙。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萧条。法国从挪威进口的三文鱼大幅度增加(主要得益于挪威海产外贸局在法国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宣传和推广挪威三文鱼),挪威三文鱼在法国的消费似乎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对虾销售处于低端 

    从向美、日、欧盟出口对虾的情况看,泰国、越南一直占据主动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有效的养殖模式和较高的食品安全水平。
    近年来泰国一直在推广70-70-70对虾养殖战略(即70天养殖周期、70尾/公斤上市规格、70泰铢养殖成本),2009年泰国有50%的养殖场达成这个目标,预计2010年90%的养殖场能够达成这个目标。70泰铢/公斤相当于人民币14.8元/公斤。我国目前70尾/公斤南美虾的平均养殖成本为18元/公斤,我们的养殖成本比泰国高大约22%,越南、印尼等国的养殖成本与泰国基本相同,也都比中国的养殖成本低。这其中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和养殖水域使用成本比他们高,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养殖效率不如对方。我们国内的南美虾养殖户,很少能有在70天内养殖出70尾/公斤成虾的,更不要说将成本控制在70泰铢的水平上了。
    虽然泰国的养殖成本比我们低,但其出口价格却比我们高。泰国2009年12月底70尾/公斤的对虾收购平均价格为100泰铢,养殖户的毛利润高达42.8%。足够的利润空间保证了泰国养殖户愿意使用最好的苗种和饲料,并在养殖密度、水质管理、病害防控方面做得更好。这种精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产品的安全性能得到保障,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免受“绿色壁垒”限制和卖出更高的价格,这对泰国、越南、印尼这些主要依靠对虾出口的国家,显得比中国更加重要。中国人在抱怨美国反倾销和寻找其他市场的时候,泰国、越南在想办法提高其产品的安全性,他们那个狭小的国内市场使他们深深懂得,抱怨是没有出路的。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泰国和越南养殖虾的价格也比中国高出大约20%。精养模式和安全性使泰国、越南等国在2005年美国反倾销后对虾产业迅速恢复,并在美国、日本市场占据主要份额,与此同时我国的对虾在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在2009年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泰国对虾产量仍然比2008年增长了15%,出口美国、日本、欧盟市场分别增长4%、13%、35%。泰国的逆势崛起给我们的对虾产业上了很好的一课。
    相反,依靠着低价格,中国的养殖对虾只能在发达国家占据着部分低端市场。中国对虾在国际市场均价长期低于泰国和越南,2009年大约低15%。较高的养殖成本和更低的出口价格,挤占了中国南美白对虾出口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传导到对虾养殖、苗种等各个上游环节,造成我们在苗种、饲料投入上更加“斤斤计较”。失去国际市场的中国养殖南美虾在内销市场上只能以低价倾销,好在中国不会对自己的产品“反倾销”。虽然低价养殖南美白对虾短期内看有助于迅速打开内销市场,但低质产品加上越来越严重的“包冰”、“泡药”、亏重等问题,正损害着南美白对虾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2009年以来大中城市南美虾的销量已经不再增长,而是逐渐转向农村市场,价格也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长久下去“中国对虾白斑病”、“多宝鱼氯霉素”等问题,哪天也会降临到南美虾产业的身上。

  未来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内销

    2004底开始的美国对虾反倾销给中国南美白对虾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压力之下大量的国产养殖南美白对虾被迫转向内销市场,低价的南美白对虾迅速销往全国,自2004年开始的猪肉价格大幅度飙升也给南美白对虾内销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消费者在“吃虾比吃肉便宜”的口号诱惑下,开始将吃虾变成日常消费,无论是超市还是农贸市场,南美白对虾都成为主打产品,商家为争夺市场也不断地开展高密度促销和打出特价,南美白对虾在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利润也得到充分挤压,最终使消费者得益,南美白对虾内销市场大幅度提升。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市场对虾消费量不断萎缩,而中国、泰国、印尼等主产国的产能还在不断提升。由于泰国、越南、印尼、厄瓜多尔等主产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有限,而印度受消费习惯影响,国民吃虾的习惯也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未来全球对虾市场的消费增长潜力将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市场的拓展。
    2009年中国对虾内销大约为100万吨,比2008年略有上升,中国人均对虾消费量0.75公斤,如按城市人口计算人均虾消费量为1.65公斤。同期美国、日本、泰国人均虾消费量分别为2.04公斤、2.37公斤和2.03公斤。如果按中国达到美国人均虾消费2.04公斤计算,中国城市人口的虾消费量为124万吨,目前的100万吨销量已经接近饱和。如果按中国达到日本人均虾消费2.37公斤计算,中国城市人口的虾消费量为144万吨;如果中国农村人口人均虾消费量达到0.5公斤计算,那又是一个36万吨的市场,以上两者合计180万吨。这个180万吨的市场容量估计将是中国近期虾市场容量的极限。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新增的80万吨(180万吨减当前100万吨内销销量)将对中国对虾业者和其他对虾主产国形成巨大的诱惑。在暂时看不到其他市场增长潜力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说:南美虾未来市场增长将主要来自中国内销市场的增长。(由于原文较长,本刊将分两次刊出。在文章下半部分,作者着重谈了对中国对虾内销市场的看法,具体内容见6月刊)
编辑:谢雪琴 访问人次:2707 关键字:白对虾产业,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综合新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