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钦州港区果子山村女能人杨桂虹
果子山是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一条小渔村。早在几年前,果子山村的渔民响应开发区号召减船转产转业,村里多户渔民采用独户办、联户办的形式,办起海蜇加工厂,这里成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海蜇村”。
她是村里一个海蜇加工户。家住海边,从事海蜇加工20多年,带动周边数千群众发家致富,被誉为群众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她,就是自治区劳动模范、钦州港区果子山村女能人杨桂虹。
执着:巾帼不让须眉
杨桂虹今年45岁,初见杨桂虹,她身穿深蓝工作服,带着白手套,一顶遮阳帽,将她包得密不透风。“全副武装”证实了海边渔民劳作风吹日晒的艰辛。“开始创业时,我们在技术和资金方面都十分薄弱。”杨桂虹说。
为了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自己到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学习先进的海蜇加工技术,同时边学边做,而且经常与村子里的同事们相互学习探讨,回来后向工人培训,回来后开始加工海蜇的时候,由于对盐矾的加入量不是非常准确,所腌制的海蜇常常得不到很好的口感,杨桂虹就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腌制,和工人们挤在小平房里日夜摸索。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攻,慢慢积累经验,终于掌握了海蜇的精加工技术。现在,她可以把海蜇加工成海蜇皮、海蜇头、海蜇花、海蜇卷等5种产品。
对于加工厂的发展历程,杨桂虹淡然道出其中的艰辛。
二十几年前的果子山村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山路通达村里,基本上处于一个孤岛的状态,缺水少电,信息闭塞,人烟稀少。用杨桂虹自己的话来说,“出门基本靠走,用水基本靠抽,做工都是纯手工。”然而,杨桂虹没退缩,没有场地就租村大队的房子,没有电不能使用机器就人力发电加工,人手不够杨桂虹就背着刚出生的女儿,和工人一起干活。经过不懈的努力,杨桂虹生产的海蜇产品名声在外,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等国家。有时还与高科技联姻,进行网上贸易,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信念:大家富了才算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杨桂虹常说的一句话。
杨桂虹富了,时刻不忘记带动同村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杨桂虹出资30多万元扶持村里10多户困难户,让他们购买渔船及网具等捕捞海蜇的工具,并与这些农户签订了长期的挂钩协作合同,还招村中闲置的妇女来加工厂里工作,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村中闲置的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提到杨桂虹,居委会主任止不住赞道,杨桂虹可是村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女能人”啊。她带领着我们村里的妇女走上工作岗位,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一直以来,由于条件的限制,做海蜇加工生意的多是男老板。在果子山村里,加工海蜇有8家,而杨桂虹是唯一的女老板。她的海蜇加工厂有工人30多人,在旺季还要雇短工。带富了一方群众。现在,她的工人每月收入3000-4000元的收入,比工薪阶层还要高哩。
追求:用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初中学历的杨桂虹常感到管理方面有些欠缺,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企业管理》、《现代人才学》等知识。
“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杨桂虹说。
工厂壮大了,杨桂虹非常重视人才和科技投入,定期开办各种培训班,每年都派人外出学习,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引进和培训一批适合企业生产发展的技术人才,为对海蜇进行深加工提供了人才支撑。
如今,杨桂虹与丈夫创办的海蜇深加工厂由原来的2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4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也由原来的1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利润几十万元。
杨桂虹的海蜇加工厂是果子山村第一家海蜇加工厂。有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杨桂虹,对于其它加工厂的“对手”们,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在销售上的,她都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我想用自己的一点知识和技能也改变其它一些人的命运。”杨桂虹朴素的话语让人感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