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尽管罗非鱼产业仍面临诸如种质差异大、病害流行、加工技术水平低等困难与问题,但罗非鱼产业仍将向前发展,产量略有增加
一、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
2008年我国罗非鱼产量111万吨,2009年产量预计为115万吨,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去年,罗非鱼工厂化育苗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可供全年连续出苗。其养殖领域由原来主要在淡水池塘、小水库养殖拓宽到山塘河沟和海水等水域进行养殖,养殖方式也由原来的主要以粗、套养为主,逐步转向目前以单性罗非鱼池塘单、精养为主,混养、立体养殖、网箱养殖、山塘养殖、河沟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罗非鱼健康生态养殖仍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主要养殖方式还是高密度放养、大量投饵,其咸淡水养殖数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越冬大棚开始应用于罗非鱼亲鱼和苗种越冬。由于苗种生产企业和苗种培育养殖户对专门化饲料的需求,2009年度许多饲料生产企业都纷纷推出罗非鱼亲鱼专用饲料和苗种培育专用饲料。受原料涨价影响,饲料趋向于低质化,大量使用棉粕和菜粕以及其它低档饲料原料,鱼粉和豆粕的使用量较低。去年的罗非鱼产业因链球菌病损失巨大,而罗非鱼加工规模也逐步扩大,产能超过实际需求。受成本上升影响,罗非鱼养殖效益下滑。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大,如海南出台了支持罗非鱼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扶持加工厂等政策,广西于2009年2月以“桂渔牧财[2009]59号”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继续扶持方案的通知”。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罗非鱼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亲本来源多渠道,造成罗非鱼引种质量的参差不齐,种质质量差异大。大多数育种单位在引种渠道、选种与保种等环节中都能慎重对待,严把质量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一些育种单位种质混杂,引种中间环节多,种质池塘消毒不彻底,进水过滤设备不齐全,导致品质良莠不齐。目前虽已建立相对完整的良种苗种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良(苗)种场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价格等因素市场上仍存在低劣质苗种。
2、受传统养殖观念及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的制约,年初投苗、年底捕捞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成鱼销售季节过度集中,不能满足均衡上市的要求。目前许多罗非鱼苗种场的生产过于粗放,设施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低,相关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气的异常变化往往会造成罗非鱼苗种产量的减少。因缺乏良好的越冬养殖基础设施,受天气影响大,早苗和秋苗的生产技术难度大。
3、由品种、养殖方式、饲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病害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链球菌病成为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流行面积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2009年我国南方罗非鱼主产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都遭遇了严重的链球菌病,发病率一般达20-80%,死亡率达80%以上。
4、养殖技术和管理仍比较粗放,仍存在畜禽鱼混养模式,环境和产品质量存在较多隐患。由于鱼价低迷,与畜禽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和肥水养殖模式又呈现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小型山塘水库的养殖,还是粗放式的猪-鸭-鱼混养为主,水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在水质监控、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5、饲料品质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受原料影响,价格涨幅过快。由于2009年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饲料生产商为了提高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大多在原料上做文章,从而降低了罗非鱼的饲料质量。饲料中大量使用低质饲料原料,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养殖污染排放加大,影响罗非鱼健康,降低了罗非鱼对疾病的抵抗力。饲料品种单一,配方粗糙,缺少对不同水温,不同养殖阶段,养殖模式下等针对性较强的饲料品种。
6、加工技术水平还较低,仍以冷冻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利润低。产品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罗非鱼产品除鲜销外,主要以冻全鱼、冻罗非鱼片加工为主,鲜鱼片数量还相对较少。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少,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大规格鱼种少,加工产品竞争力弱。我国罗非鱼加工原料普遍以0.75kg以下为主,但哥斯达黎加、台湾等地的罗非鱼加工原料则以1kg以上为主。
7、缺乏自主品牌和出口渠道,加工出口严重依赖外商,我国罗非鱼加工产品过分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等,抵抗国际金融风暴能力极低,国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8、行业协会难以发挥作用,恶性竞争严重。目前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抬价争夺原料、压价出口的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本国企业收益,也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
三、2010年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总体上,2010年中国罗非鱼产业仍将进一步发展,产量略有增加。
1、苗种生产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品牌鱼苗占主导地位。受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寒灾、商品鱼销售价格长期低迷、饲料价格不停上涨等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许多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处于微利或平本状态,一些苗种场减少了亲鱼越冬储备量,但估计2010年苗种生产量供大于求的状态不会改变,销售价格从高价位逐步回落到合理价格。
2、苗种生产工厂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大型苗种场将加大设备改造力度,特别是大型饲料厂和加工厂下属苗种场,由于资金和实力雄厚,投入力度更大,将进一步采用工厂化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的小种苗场将淘汰。
3、由于饲料成本上涨、销售价格下跌的因素,养殖户难以赢利,甚至亏本,2010年养殖面积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养殖户可能会通过采取混养模式来抵御养殖风险,或采取畜禽鱼立体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将更加困难。池塘大面积化、深水池塘比例增大。通过池塘加深加大等改造,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30%以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解决了渔农争地的矛盾。
4、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暴发性链球菌病的流行可能更为普遍,在目前尚没有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药物的使用问题将被更多地关注,病害预防将是今年工作的重点。药残检测任务艰巨,出口形势将更为严峻,保证出口备案基地及无公害基地的安全用药将是我国罗非鱼产业的最后底线。
5、罗非鱼饲料原料的使用将更加合理,饲料利用效率将得到提高。关于利用更廉价的植物原料替代豆粕以及更高效的利用豆粕的研究将会相应增多。罗非鱼饲料配方将会根据罗非鱼不同的生长阶段、养殖品系、养殖模式、养殖水温以及特定的生产需求(如控制上市的时间、大小)而调整,其将更加精准,适应生产的需求。罗非鱼饲料将更加适应特定养殖条件和养殖需求。养殖投入品质量与价格成为养殖户考虑的主要因素,自配料养殖比例将呈上升趋势。
6、加工产品仍以冰冻鱼片和条冻鱼为主,冰鲜、深加工产品和副产品开发利用较少。在养殖生产与加工出口产能相对过剩情况下,因品质和安全问题引起的国际市场风险依然存在。但全国出口量总体将呈上升趋势,出口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
7、随着运输技术水平的提高,主产区部分鲜活罗非鱼被调运到国内临近省份市场销售,同时条冻和深加工产品国内市场也呈上升趋势,明年将有更多企业采用包括“南鱼北运工程”等措施来拉动国内消费市场,以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四、2010年罗非鱼产业发展建议
1、健全罗非鱼苗种管理体制,提高良种覆盖率。强化种质资源的引进与保护,建立简易快捷低成本的种苗质量鉴别技术。建立有效的苗种生产业准入机制,实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苗种检疫制度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对跨地区销售的苗种和各类中小苗种场的苗种,建立和完善罗非鱼苗种销售的追踪制度。
2、进行不同养殖模式研究和示范,研究对于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养殖地区、不同的养殖条件下相适应的不同的养殖模式。使得罗非鱼生产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和养殖目的来选择不同的养殖模式。研发高密度下的水质调控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和投饵技术,加大对罗非鱼健康生态养殖方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大规格罗非鱼规模越冬模式和越冬养殖的配套技术,以指导大规模开展反季节养殖。开展对中小型水库养殖罗非鱼的模式和捕捞技术进行研究。鼓励企业、养殖户进行连片大水面(千亩甚至万亩以上)、河道及水库进行示范开发和改造。
3、建立罗非鱼病害防治的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意识。对罗非鱼主要致病菌及发病条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开展罗非鱼病害暴发的环境机制研究,加大在链球菌防治药物和口服、浸泡疫苗的研发力度,加快疫苗的上市。
4、开发植物性蛋白源等新饲料原料。开发安全、高效、环保饲料,开展罗非鱼饲料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体内残留及食用安全性研究。开展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提高罗非鱼的抗病抗逆能力,减少经饲料途径导致罗非鱼食用安全问题的危害。开发高效诱食剂,提高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率;开发高能低蛋白饲料,降低罗非鱼氮的排泄;开发复合酶制剂和中性植酸酶,提高罗非鱼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减少水体污染;开发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以保证饲料对水体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限度。完善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监管,规范企业行为。
5、完善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扶持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工出口,加大对企业农产品收购贷款的贴息力度,在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改进方面给予扶持。开发各种适合国人消费的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并举,在加工多样化和包装方面下功夫,开发即食新产品。
6、加强宣传,强化渔农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罗非鱼用药,加大药物残留的监管,建立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包括生产审批、生产记录、疫情和环境质量通报、渔药使用程序、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
7、加强品牌意识,打造罗非鱼种苗品牌,商品鱼品牌和加工产品的自主品牌。在开发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宽国际市场,减少贸易风险,提高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能力。鼓励反季节蓄养,平衡市场供给,避免集中上市,延长销售季节。鼓励产品南鱼北流,平衡区域供给,避免集中在主产区销售,扩大销售区域。
8、强化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有序竞争。加强对协会的扶持,为其独立有效运作提供基础。加强水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和快速服务机制。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