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鲍被福建漳浦沿海渔民形象地称为 “牛眼睛”,如今“牛眼睛”成了 “软黄金”。北江村是漳浦一个极为普通的渔村,4年来全村鲍养殖规模有3亿多粒,养殖水面1万亩,年创产值超5亿元,是漳浦规模最大的浅海浮筏式网箱鲍养殖基地。养殖普通的鲍在4年的时间里如何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北江村是个沿海村庄,村外海域广阔且水深。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几年前小渔村支柱经济发展还是以海洋捕捞为主、海水养殖为辅,海水养殖主要是牡蛎、海带、紫菜等传统品种,经济效益并不高。由于鲍养殖高投入、高风险,几年来,村民迟迟不敢吃这诱人的 “螃蟹”。
2006年初,村里几位开明的人士开始在自家原有的牡蛎养殖基地试养杂交鲍。“以前我们这里从来没人养过鲍,一开始有点担心,但总觉得这是条发财的路,不试试怎么行。”北江村村支书林连生为鼓励村里发展经济,凭着这股拼劲儿干起了鲍养殖。他与人合作投资20多万元,放养了15万粒的鲍苗。一年过去了,他的鲍不但卖了48万元,净赚了20余万元,而且还留下了一批母鲍。
“鲍吊养成功了,效益十分可观。”这个消息在北江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也纷纷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向林连生请教并搞起鲍养殖。北江村人口4000多人、1100多户,目前有1000多户在搞鲍养殖,鲍产值占全村产值的90%,年均人收入约10万元。养殖鲍初期,因为北江村所在的霞美镇没有鲍苗种场,所有的鲍苗都是从山东、浙江等地运过来的。由于路途遥远,鲍苗经常半途就死了。于是,霞美镇成立了鲍育苗厂,解决了苗种的问题,更降低了成本。
要让鲍有更大的效益,北江人还加大力度进行技术改革。在从山东一带引进鲍后,北江人创造性地进行浅海吊养殖,并改投饵料为新鲜的海带、紫菜、龙须菜。由于当地人在鲍养殖基地同时还养殖海带、紫菜,这就解决了鲍一年里半年的饲料喂养问题,从而使每粒鲍从幼苗到成品的养殖成本降低了30%。这样,北江村以鲍为主,牡蛎、海带、紫菜为辅的大养殖基地逐渐形成,成了远近闻名的鲍养殖村。
林连生透露,今后,江北村还要继续延长鲍产业链,实现鲍养殖的一体化。把鲜鲍加工做成有浓郁香味的干鲍,或加工成罐头,包装成高档海鲜等,增加鲍的附加值,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壮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北江村的鲍产业将朝着无公害养殖、水产精品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