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淘”鱼20年
生物教师筹建鱼类馆成全国科普基地
在码头用香烟和渔民置换各种新奇鱼,浦东新区育民中学生物教师蓝鸿铭一“淘”鱼就是20年。昨天,由蓝老师创建的本市首所“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上百个透明的圆玻璃瓶中,装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300多种鱼类,标本馆里还有东海水产研究所提供的海豚等海洋动物,甚至还有“雪龙号”带回的企鹅、贝壳等近百种标本。 “我是生物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学生看到更多书本上描述的各种生物。”蓝老师收集各种鱼标本的初衷,就是为调动每位学生上生物课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鱼标本。
“上世纪80年代,在离学校不远的打谷场,经常有渔民开着拖拉机把刚捕到的鱼运来,准备卖给市场,当中混杂着很多奇特的鱼。 ”蓝老师介绍道,“每天,我总抢先买家一步,从一堆堆的鱼中寻找需要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鱼。比如这条是绿鳍马面,就是俗称的剥皮鱼,是十年前我在农村打谷场上用两盒香烟换来的,现在数量稀少了;这条丝鳍鲳,是‘镇馆之宝’,是我1994年从高桥地摊上淘到的……”
1993年,蓝老师退休了。他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鱼类实验室,接受了返聘,留在学校做实验室管理员。 “当年,实验室已经收集到了近300个鱼类标本,基本具备了开一个海洋标本馆的条件。 ”蓝鸿铭介绍道,2006年,在上海水产科技园的帮助下,育民中学在中学校园内建成海洋鱼类标本馆。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资讯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