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上网箱养殖,被称为在海上“种田”,这项技术改变了海产品只能靠捕捞的历史。这项技术的发明、推广者就是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平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云,一位从事基层水产技术研究、试验、推广近29年的水产工作者。这项技术在平潭推广后,又被平潭渔民带到了全国各地,创造了不俗的经济价值。日前,记者在平潭县澳前镇上井村海珍品苗种培育基地见到了她。
1957年出生的王云,1981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平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至今已近29个年头。
1986年的一天,有渔民向平潭县海洋与渔业局反映,准备卖香港的真鲷鱼在网箱里暂养了几天,各项生活性征依然很好,简直不可思议,进而向专业人员求教:“如果从鱼苗开始养殖是否可行?”
局领导将这项重要的科研课题交给了她,当时,王云的孩子刚出生几个月。初为人母的王云常常要通宵达旦在蹲点的地方工作,甚至住在渔排上,研究长达一年。她帮助试养的渔民解决了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病害、网箱养殖缺氧等一系列难题,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海水网箱养鱼的新路子,实现了海上“种田”的创举,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这项养殖技术很快被渔民接受,并迅速在平潭推广开来。2年内,海水网箱养鱼从平潭的1个海区,发展到5个海区,从86个网箱增加到2000多个网箱,从平潭县推广到周边县(市)乃至外省、市;从单一真鲷品种,发展到鲍鱼、石斑鱼、黄瓜鱼、美国红鱼等,并逐步发展成今天我省水产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由此获得全国农牧渔业“福建省海水网箱养鱼”丰收一等奖。
海水网箱养鱼成功,王云认准了一个真理:“科技人员不能在办公室里搞科研!”1996年,县里鼓励科技人员创办实体,王云毅然决定与人合伙,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办了平潭县首家海珍品苗种培育基地。
她首先引进日本长崎市鲍鱼苗种,通过多番尝试,摸索出了一整套科学育养的技术。1998年,海珍品苗种培育基地第一批鲍鱼喜获丰收。接着,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引进、培育了一大批适合当地海水养殖的品种。近年来,王云又有了新的网箱养殖突破,在网箱内鲍鱼与海参混养,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王云创办的优良海珍品基地,让这里的渔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养殖技术的依托。海珍品养殖场的曹承莺一家创办的鲍鱼养殖场,所有的养殖技术都是从王云的海珍品基地学来的。过去靠捕鱼为生的曹承莺一家,每年收入只有2万~3万元;现在从事鲍鱼养殖,年收入达20万元左右,还买了小车。如今,平潭由渔民创办养殖场的就有60多家,许多平潭新推广养殖的海产品就从他们中间产生,并推销到全国。
王云在水产科研和推广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几次被组织部门推上领导岗位,可是王云总是一次次婉言谢绝。王云说,“当官不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帮助渔民走上致富路才是我一生最爱的一项工作”。
记者 朱毓松
人物名片:
王云,平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女,52岁,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专,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水产养殖专业毕业,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近30年,先后主持和承担了10多项水产科研和推广项目,1997年至今获评福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有市政府津贴,2007年3月获评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