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阡陌交通的鱼塘,每个鱼塘10亩左右。3米宽的塘埂上,养殖户从车上卸下饲料将其撒进鱼塘。“改造后能增收15%~20%。”市水利技术推广站站长封阿龙说。他所指的改造就是绍兴“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从2006年开始实施,今年将全部完成。改造后的鱼塘将显著提高鱼的产量,有效减少药物投放量,使得市民餐桌上的鱼药物残留量更低。
变浅的池塘增多的药
绍兴的鱼塘最早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大部分鱼塘都有20多年历史。鱼塘主要集中在上虞和绍兴县滨海区,以海涂鱼塘为主。在建成后的20多年里,鱼塘边行走用的塘埂不断被雨水冲刷,埂泥流入塘内,塘底淤泥逐渐增多,池塘变浅,塘埂也不断变窄,以致运输鱼饲料只能靠人力挑。池塘变浅,一些鱼塘水深甚至不到1米,塘中的鱼产量也锐减。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戚正良回忆,根据以往经验,一亩鱼塘一般能养400公斤~500公斤鱼。而这些鱼塘往往因此减产150公斤左右。
养殖户的烦恼还在于大部分鱼塘没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池塘水不能更新,鱼容易得病。为了保持鱼的存活率,养殖户被迫投放更多的药。“虽然投放的是常规药,但鱼吃多了,药残留也多。”戚正良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鱼塘曾大规模整理过一次,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效果一般。
软硬兼备的标准化改造
标准化改造从2006年开始。根据省“十一五”规划中万亩鱼塘标准化建设计划,由省指定大纲,各地市根据自身实情进行细化。绍兴鱼塘改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鱼塘设施改造。每个鱼塘需三亩以上,平均塘深不低于2米,水深不低于1米。主埂道宽度3米以上,主干道路面需硬化,农用车可在上面行驶。鱼塘需有独立进排水渠道和标准化电力设施。“以前那种随意拉电线的现象不能再存在。”封阿龙表示。
除硬件上的改善,标准化鱼塘还设定一系列操作标准。鱼塘内饲料、药品、生活用品须分开放置,鱼类加工场所应另设房间,防止交叉污染。在养殖中,有三项内容需要严格记录:每亩鱼塘投入多少鱼苗的生产管理记录,卖出多少鱼的销售管理记录和投入多少、何种药物的药物管理记录。“一旦在市场上发现有病鱼,我们可以根据记录顺藤摸瓜找到鱼塘。”封阿龙表示。
养殖户和百姓都受益
丁国才是绍兴县绿源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的公司拥有2000亩鱼塘。这几天,他逢人就乐,原来他预计自己渔场今年能增产18%。据介绍,改造一亩鱼塘大约需花费1500元,其中养殖户只需付出800元,另一部分由各级政府补贴。虽然花了钱,但丁国才连说值得。他所支付的钱,只需那增产的15%的鱼卖三年,就能赚回。“我们以养殖户自愿为基础,他们主动打改造报告,我们审核组织改造。”封阿龙说。五年来,水产农业技术推广站在镜湖新区和袍江新区共投入371万元,改造鱼塘2342亩。
鱼塘改造完成后,由于有了独立的进排水渠道,鱼塘水自净能力增强,鱼染病率大大下降,养殖户不再需要投放大量药物来维持鱼的生存率。“鱼塘投放的药少了,老百姓餐桌上的鱼也安全。”封阿龙说,三项可追查的记录,也让养殖户不敢随意投放违禁药物。两天前,市农业局实施市场准入证和产地准出证。“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进行监督,给市民一个放心。”封阿龙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