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湾梭子蟹。
“今年春节前,咱莱州湾冻得挺厉害。冰封面积大,今年蟹子缺啊。”在靠海五里地的莱州市虎头崖镇小沟村,67岁的孙德晓开口就说起了莱州的“大蟹子”。“一九三几年,有一天我的父亲和他的好友彪子青在入海二里处用绳子和骨头一宿钓了7000斤大蟹子!”
“一宿钓了7000斤大蟹子?怎么钓上来的?”孙德晓的一句话让记者很是吃惊。“就是把鸡肉或者是一些动物骨头系在粗绳子上,把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处桩子上,蟹子就用蟹腿来夹,夹住了它就不松腿,然后再赶快使劲拖绳子,把它们拽出海面。”孙德晓说,“还得赶快拖啊!等绳子上坠满了蟹子,连拖都拖不动!钓完蟹子就开始到岸上叫卖,价钱由2分讲到1分,由1分讲到1块钱随便挑——那时没有车,人们只会用肩挑,一人约挑150斤左右的东西。最后只有两人挑了两挑子,卖了两块钱。”
“那剩下的怎么往家弄啊?”“总不能再一挑子一挑子地挑到五里多地以外的家里啊?就把剩下的大蟹子又倒到了海里……”孙德晓说,“我小时候跟爷爷上海里就要躲避脚下的蟹子,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夹得嗷嗷直叫,那时候海里的蟹子老厚老厚的。”
“1980年以前的‘大蟹子’都是用粉子碾碾成酱喂苞米,青鳞鱼也是装在篓子里用手一把一把地抓着喂苞米。”孙德晓的话还没说完,他的老伴就接上了话茬,“那个时候,谁要是用‘大蟹子’送人简直就是骂人!直到1980年以后,‘大蟹子’才成为稀罕物。”
“1980年以前,咱村生产队里十二条船每天都去港里30里远的地方拉蟹子,平均每只船都能拉个2000来斤,拉回来后就积肥喂苞米。”孙德晓顺着老伴的话说道,“上个世纪60到70年代,咱村每天固定地有那么二三十个人,只要海里一落到蹲腚水,就穿上胶皮衣,扛上蟹网,胸前挂个盛蟹子的柳编圆筐,到距港根六七十米处的海里抢蟹子。”
“怎么叫抢蟹子?”记者不解地问。
“他们用竹竿撑起蟹网往里赶,一潮水赶个四个来钟头,每次抢个二三十斤。”看记者好奇,孙德晓讲起来也兴致很高,“不过抢的大都是些蟹苗,大一点的就放筐里,小的就再扔回海里。一般情况下,抢到的‘铁骨镣’多一些,再就是一些‘花翅’多一点。那时抢到的蟹子再小也比现在大,再瘦也比现在肥。那时的大‘铁骨镣’和现在的大蟹子大小差不多,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铁骨镣’和那时的比就小多啦。有的村就曾有过用30斤大蟹子送礼请县吕剧团去演戏的事。”
“蟹子缺了,大花哈喇看不见了;大黄花、黄古鱼、加吉鱼等鱼种在20年前还都有过,现在咱这儿越来越少了。唉,咱这片海域近几年真没多少东西了!”与莱州湾当年海产品的盛况相比,孙德晓的这句话更让记者唏嘘不已。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