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老耿刚过四十,但已有10年入渔的经历,人们都称他为“船长”。锦州的涉韩入渔工作开始于2001年,也就是那一年,老耿第一次把船开到了国外——在韩国指定水域捕捞作业。此后每年,老耿都参加入渔,一晃就是10年,谈到这其中的故事,老耿只用了两个字:艰辛。再追问,他笑着说:“虽然苦,但对渔民来说,都不算啥。”
第一次看到成百上千艘渔船
紧张更充满期待
2001年6月30日,《中韩渔业协定》正式生效。
当年9月底,我市渔业部门组织、动员辖区内的渔船到韩国专属经济区水域进行捕捞作业。提起当时的情形,现任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的张国伟回忆:“当时我在船检工作,负责涉韩入渔渔船Ⅱ类船区的检验,由于是第一年入韩国捕鱼,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渔民们对这件事都很谨慎。”老耿说:“此前,大家都没出过远海,突然听说要去韩国捕鱼,心里都没底。”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资金的问题。张国伟说,渔船入渔前得完善其装备,比如船上得配备安全和通讯导航设备等,按当时的情况看,每艘渔船至少得投入两万元购买相应的装备,才能满足涉韩入渔的相关要求。
“只要渔民认可,我帮你们贷款去!”说这话的是梁屯村书记梁世鹏,也正是这句话,最终促成了锦州首批由23艘渔船组成的编队前往韩国专属经济区水域捕捞作业。至今,渔民们仍对梁书记的“说到做到”充满感激。
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老耿和同伴们出发赶往山东石岛港,在那里和黄渤海地区的渔船会合后,再赶往韩国专属经济区水域。老耿说,他们下午四五点钟从锦州出发,经过两天一夜才赶到石岛港。石岛港位于山东荣成市东南端的石岛湾内,是我国重要的渔港之一。荣成市是中国海上离韩国最近的城市,来自黄渤海各地区的渔船都停泊在这里。“放眼望去,全是渔船,那场面真叫壮观。”老耿说。
不过,老耿当时可没心思欣赏这壮观的场景。“第一次出远海,说不紧张那是假的,家里人也很惦记,但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期待,一想到能赚钱了,心情就好了起来。”老耿说得很实在。
最惊险的一次经历
为避风在韩国黑山岛待了一周
从石岛港出发到韩国专属经济区水域得30多个小时,出发前,要听天气预报,渔船得做好加冰、加水等后勤保障工作,最重要的事是做好船舶检验工作,验船是安全出行的关键。
“一个航次大约10天的时间,扣除往返路程的时间,纯粹在海上作业的时间得五六天。”老耿说:“因为渔民们带的都是流刺网,适合捕黄花鱼,而黄花鱼有个特点,入网就死,所以,船上配有足够的冰是必须的,打捞上来的黄花鱼立即用冰镇住。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早上五六点钟下网,到上午十点来钟开始收网,有时一直忙到晚上七八点钟。”
提到捕鱼的艰辛,老耿和伙伴们并没有太多的描述,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讲起了最惊险的一次遭遇。那是2003年的最后一个航次,大概在12月份。下网的时候还风平浪静,到收网的时候海面起风了,同时下起了大雪。老耿说:“那片海域下雪是常事,渔民出海不怕下雪,就怕起大风。”也就是说话间,海上的风越来越大,卷起的海浪足有5米高,一个浪头过来,前后船根本看不见。“天气预报说,海上大风8-10级,以为能在起风前赶回去,可没想到,大风突然就起来了。”老耿决定,渔船就近驶向韩国黑山岛。由于风大,原本五六个小时就能到黑山岛,结果走了十多个小时。
就在老耿他们遭遇大风的同时,远在锦州的“家里人”也替他们捏了一把汗。原来,老耿他们在海上的一切情况,“后方”都了如指掌。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王继田说,通过船上配备的通讯系统,海洋与渔业部门能够24小时与每艘船保持联系。好在,有惊无险,老耿他们在黑山岛足足停靠了一周。
男人出海女人织网
举家撑起一艘船
每结束一个航次,渔船都会在石岛港休息一周的时间,检修、储备食物、补网……为下一次航行做准备。
做这些保障工作的,正是渔民们的家人,有他们的妻子、姐妹,甚至没上学的孩子们也都带在身边。织网的情景也可用“壮观”来形容。
正所谓“一人出海,全家牵挂”,市海洋与渔业局自始至终将入渔船员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邀请专家为渔民们授课,通过讲解入渔作业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违规的典型案件,与渔民共同探讨理解规则要求,分析韩方管理方式的新动态,解答入渔作业中的各类问题。
老耿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先去石岛港,安顿好后就给家里打电话,家人再过去,在那边租个房子,渔船休息时,就为渔船做些保障工作,上岸时,家属们则帮忙卸货,与鱼贩子砍价还价,岸上有专门收鱼的,每公斤8-12元不等,这些黄花鱼经过加工、包装后,再出口。
现在,我市申请的25艘渔船已全部领到赴韩国水域作业许可证,并于3月初陆续奔赴韩国专属经济区捕鱼。祝愿他们一路平安!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