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3月6日,我市契爷岭和淇澳岛附近海岸各发现一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调查其死因。据悉,去年珠江口发现14头死亡的中华白海豚,是往年死亡量的两倍多。(见本报昨日05版)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警惕,因为据我市相关部门统计,2003年至2007年间共处理死亡白海豚29头(不包括香港特区行政区、深圳、中山等地)。去年中华白海豚死亡数的骤升,说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早在2008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珠海市12位省人大代表曾联名向大会提交了 “关于制定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议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细化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保护好珠江口的海洋生态环境,使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2008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研组一行和珠海市部分省人大代表在珠江口海域实地考察了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域,笔者当时有幸随同采访,当看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频频跃出水面,向人们展示优美的身姿时,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发赞叹之声,惊叹珠江口竟有如此动人美景,若非亲历,那种壮观和震撼的景象确非笔墨所能形容。
然而,两年过去,零仃洋里白海豚的保护现状却依然令人感到惶恐和忧虑,在白海豚的保护上,我们正在与时间赛跑:目前,在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1000-1200头。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近几年来专家野外资源调查考证,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以每年3-5%比例递减,更令人担忧的是,种群结构中幼仔平均仅占7.5%,海豚种群的补充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若其种群没有得到良性的、正常的补充或得到良好的、真正的保护,中华白海豚可能在几十年间从珠江口海域消失,去年白海豚死亡数量的骤升更是说明了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一个珍稀物种的消失意味着什么?两年前,笔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有一天作为中国生态与文化符号象征的大熊猫从地球上消失,我想,无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这不可以想象、不可以接受,因为大熊猫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肩负着全人类道义上的保护责任。那么,作为唯一以中华名称命名的,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被喻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如果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我们又会留下怎样的遗憾!
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们亲切地把白海豚称作“妈祖鱼”,由此可见象征着吉祥和谐的“妈祖鱼”在民间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国所独有一个濒危的物种,它不但是我们这个百岛之市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洋生态景观,也是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人们对这种濒危珍稀物种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和人文意蕴认识仍然模糊,时光仍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白海豚的生存状况却在一天天地危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现实,保持珠江口生物的多样性意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是可持续的,倘若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陷入危险的境地,为人类生态灾难而鸣的丧钟也将敲响。
在保护白海豚的问题上,珠海人首当其冲,义不容辞,当然,许多问题并非珠海一地力所能及,有的问题,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它远比大熊猫的保护难度大得多,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大多在人烟稀少的山区和边远地区,白海豚最大的栖息地珠江口水域,却是全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另外,要想在人口和工业稠密的珠三角控制珠江水域的污染,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保护工作不但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立法保护、也需要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此外,白海豚的保护还需港澳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密切合作,在当前粤港澳加强合作的大背景下,白海豚的保护工作应该成为三方在生态建设方面加强合作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们热切期盼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度身定做的立法尽快出台,也期待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激发民间参与的热情,当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汇成一股合力,我们一定有信心,一定有力量,使中华白海豚能够摆脱生存危机,在珠江口永远繁衍生息下去,奏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辉煌乐章。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