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的泉庆村是一个“老牌”渔业村,在当时的锦山地区它是拥有鱼塘面积最大的地方,甚至到现在,也是全区水域养殖面积比重最高的村之一。但在过去,一提到鱼塘,村民心中总有难说的痛楚,直至去年村里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以后,一系列喜人的变化发生了。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来自高校的新技术、新品种又将在园区内陆续推广。
泉庆渔业的前世今生 运河支流将泉庆分为南北两片,成方成块的鱼塘星罗棋布。日前,陈国平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在北片的100亩现代鱼塘,他是村里的水产养殖大户,虽然只有40多岁,但对于泉庆渔业发展史十分了解。
走在园区内的柏油路上,几辆装鱼车呼呼而过。陈国平告诉记者:“四五年前,这里根本就走不进来,大家都说‘鱼塘浅得像个盆子,田埂细得像根棍子’。交易的时候,贩子都是划着船进来称鱼的。”
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泉庆就率先推行了鱼塘个人承包制,但由于一年一招标,易主频繁,所以无人肯在鱼塘的基础设施上“浪费”钱。然而,泉庆是整个东林地势最低的地方,一到汛期,没有设施保护的鱼塘就遭了殃。“过去,村里人直接在鱼塘里垫渔网,洪水一涨,就把网上提,一旦网破了,鱼就没了,所以大家都不敢养珍贵品种。”陈国平说,当年他甚至挖田养鱼,因为田地周围的基础设施好,不怕洪水。
陈师傅告诉记者,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使得泉庆渔业的“前世”就定格在“亩均利润1000元”,然而它的“今生”却因现代渔业园区的建立而蜕变。“整个园区有1100亩,去年北片的800亩已经全部完成了老鱼塘改造,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今年南片的300亩也要完成了,真是个聚宝盆啊,现在每亩的纯利润有3000元呢!”
鱼塘三次“无形”扩容 正当陈国平为老鱼塘改造的“有形”扩容兴奋不已时,从上海返乡养鱼的泉庆人费正华,则一个劲地对鱼塘的三次“无形”扩容津津乐道:合作社规模经营、食品厂加工销售和与浙大合作“颠覆传统”。
泉庆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并非一蹴而就。该村党支部书记沈柏根告诉记者,当地从2005年开始实施老鱼塘改造,土地流转后的400亩试点鱼塘全部“升级”,此后村里的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了鱼塘长期经营的主体,陈国平、费正华等都是社员。
如今,合作社的41名社员经营着园区北片的800亩鱼塘,人数比过去单家独户经营时少了一半,效益却增加了2倍。
“上海的水产市场值得一拼,泉庆的水产加工值得一做。”谈到返乡创业的原因,费正华说,泉庆渔业的产业链延伸是最吸引他的地方。目前,坐落于该村的吴兴上强食品厂与园区合作,收购该园区的草鱼、青鱼等,加工成醉鱼、爆鱼和青鱼干,年收购量达75吨。该厂负责人张荣方说,园区没建成的时候,食品厂要去外地购鱼才能满足原料需要,现在园区的供给量就足够了,而对于费正华来说,他饲养的草鱼、青鱼也不用四处寻觅“婆家”了。
一说到草鱼,园区内另一名合作社社员陈水荣更是有话要说,去年他的10亩草鱼净赚3万元。“今年,浙大的教授要在我们这里推广草鱼的新式养殖法,不吃饲料的,原生态啊,市场效益可好了!”据了解,去年该园区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完成草鱼原生态养殖试点。“虽然在饲料上沿用了草、大麦、菜饼等传统原料,但等到草鱼长到2公斤左右时就添加蚕豆,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老陈一本正经地说。虽然刚开始老陈还闹过惧怕新型饲料的笑话,但尝到园区效应甜头的他开始对新技术、新品种也产生了兴趣。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