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目前,舟山市场上一半以上水产品的研发技术都是由我校提供的。这个行动全面铺开后,学校融入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能力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说起教授博士下基层行动对舟山水产养殖业的贡献,浙江海洋学院副校长、海洋生物学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吴常文欣喜不已。
去年6月底,浙江海洋学院启动了服务区域发展“十大行动计划”的重头戏——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下基层服务行动计划。首批33位博士教授陆续到各县区挂职锻炼,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帮助街道、乡镇开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工作。通过“一对一”的对接方式,教授博士们为企业送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得到企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众所周知,稀有品种的鱼能卖好价钱,但受资源限制,这种鱼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对质优价高的区域性传统鱼类进行规模化人工养殖,最终形成一个产业,那么就能使源头的“供”与市场的“求”达到平衡。浙海院的专家们就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人。
从突破曼氏无针乌贼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难题、放流喜获丰收,到本地传统优质经济鱼类黄姑鱼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从冷冻技术的不断创新,到让北方冷水性种群褐牙鲆成功度过酷夏;从学校深海抗风浪网箱项目研发成功,到为渔民开展水产养殖培训工作……近年来,浙海院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与我市各企事业单位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取得了众多可喜成果。
这些年来,随着资源的急剧衰退,舟山著名的大黄鱼早已形不成鱼汛。浙海院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楼宝等人将眼光投向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本地传统优质经济鱼类——黄姑鱼。 2008年开始,楼宝等人在普陀东方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进行黄姑鱼网箱养殖,研究黄姑鱼的亲鱼培育、性腺促熟、产卵孵化、幼体培养、大规格鱼种培育和养殖等关键技术,逐步解决了黄姑鱼规模化繁育和养殖的关键性技术,加快了黄姑鱼养殖的产业化进程。“老百姓都会有一种尝鲜的喜好,我要做的就是让百姓用更少的钱吃更好的鱼! ”楼宝说。目前,他不仅是“黄姑鱼规模化繁育和养殖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技术负责人,还在主持省重大科技专项“褐牙鲆产业化高效养殖模式开发”。
楼宝对褐牙鲆(俗称比目鱼)的人工繁殖早在2005年便开始了,但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着很多技术难题。前几年该鱼也有在浙江沿海进行池塘养殖,都因难以度过酷夏而失败。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实践,楼宝等人终于在人工育苗这一关取得了突破。 2006年,褐牙鲆开始在普陀的一些企业进行试养,楼宝所服务的新明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企业,目前在该企业内的试养已获得了初步成功,接下去他们要做的便是进一步推广养殖。去年3月,由楼宝担任组长的8人科研团队向省科技厅和市海洋与渔业局申报了相关课题,还开展了褐牙鲆耐高温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
专家们不仅在水产养殖方面殚精竭虑,在冷冻技术的创新上也尽心尽力。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单海校去年在舟山远大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期间,与该公司共同研究成功一种新型的冷库节能控制系统。该冷库节能控制系统在舟山市西峰水产、浙江大洋水产、舟山市立洲水产有限公司等水产加工企业应用中的数据表明,在负荷降低10%的状态下可节能20%,领先于国内同类产品。如果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共260余条单冻生产线全面应用该系统,每年可节约电能约2500万千瓦时,每台节约电费可达9万元/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