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海西新渔村》系列报道之十一
编者按:几十年来,福建省百姓从吃鱼难,到人均水产品全国第一;从渔民打鱼难以维生,到渔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从渔业产值微不足道,到成为支柱产业;渔家人从家门口讨小海,到挺进远洋撒大网……福建渔业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辉煌。
年前,《渔民之友》栏目组走进福建的一个个渔村,去倾听渔民朋友讲述他们创业的动人故事,去感受渔业发展给渔村经济、渔民生活带来的变化。采写了系列报道《海西新渔村》。
列屿镇人家村地处福建省云霄县东南面,全村共有285户,1300多人,耕地面积500多亩,浅海及滩涂面积1000多亩,拥有大小船只100多艘,其中从事远洋捕捞船只60多艘。从事渔业生产人员超过1000人。
人家村村委书记汤俊永看到记者,就激动地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家渔村发生的巨大变化。“2008年全村渔业产达亿元,人均纯收入8300元,渔民生产条件较大改善。巴非蛤养殖规模有了飞跃,成为了渔村的支柱产业。养殖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全国劳模李章山等能人的带动下,巴非蛤养殖不但在全村发展壮大,业务范围扩大到广东广西海南一带,并在全国形成了产供销加工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模式。年创收2000万。经济发展层次有了较大提高,组建了两只远航捕捞船队,年创利润1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汤书记还说,渔民们自筹资金250万元,创建了“漳发网具织造公司”,投资150万元创办了工厂化鲍鱼养殖场,成立了多家水产有限公司和“巴非蛤养殖加工合作社”,全村经济建设欣欣向荣,村里各项事业及渔村面貌焕然一新,富裕起来的渔民们盖起了一栋又一栋别墅,修建了一条条整洁宽畅的水泥路。渔家人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合作社的建立,让渔民们更齐心协力,也大力推进了人家村养殖业的发展。采访过程中,记者碰到了人家村“漳联水产有限公司”的林总经理,该公司主要从事的是远洋捕捞。在林总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从1988年至今的20多年,人家村的捕捞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也发展得有声有色,产值大大提高。
林总介绍说:“在1988年以前,村里都是很小的小船,到了1998年全换成了150吨位的大船。随着生产的 发展,这些船也不适合现在的捕捞方式了,所以现在又改成了铁壳船,300多吨位,马力都是443千瓦,船队都能开到北部湾去生产。以前都是双拖,速度很慢,现在是单拖,快速拖,一小时能拖8海里,所以现在捕捞到的都是石斑鱼啊带鱼等等有较高价值的鱼类。现在一条船总产值大概250万到300万。”
渔业是人家村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先进生产力是促进渔业发展的一大动力。而这方面,最主要体现在木质渔船向钢制船的转化。林总告诉我们,现在,政府提供了许多利好政策,除了原先的燃油补贴,现在,渔民还可以贷款购买钢制船。以后,人家村的钢制渔船还会不断发展。
林总接着说:“现在建造钢制渔船可以向信用社贷款,向水产局申请补助。另外,现在国家政策好,有油补,渔民都能享受到福利,每千瓦可以补到200多元,今年上半年我们这边可以领到几十万。渔民有了补贴,大家都很高兴,感谢政府的好政策。”
现在,人家村的巴非蛤人工养殖在全国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出名了。在列屿镇,甚至是云霄的渔业发展中都处于重要位置。列屿镇党委林副书记告诉我们,人家村已经从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发展成一个小康村、明星村了。并且在未来,镇里将尽一切力量推广巴非蛤养殖,让它成为云霄县渔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