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象山石浦镇赵汉文家可热闹了,他和同组拖船的3户人家聚在一起摆“渔家宴”。每逢春节,渔民都不出海捕鱼,船老大们就会趁空聚会,轮流做东,各自拿出最珍贵的海鲜招待客人。这不,今天就轮到了赵汉文。
满桌的菜都是各种各样的鱼。5两以上的大黄鱼烧咸菜、两斤的鲳鱼清蒸、四手指宽的东海带鱼白煮等等“海鲜十六碗”自然少不了,就连“石浦鱼滋面”等点心、主食也离不开鱼。“我们石浦镇已有600年历史,原汁原味的渔家宴是过年的独特风俗传统,家家户户的新年也因此过得有滋有味。”赵汉文说。
赵汉文家的堂前屋后挂满各式各样的渔灯,有的像石斑鱼,有的像鲳鱼,惟妙惟肖,仿佛把大海涛声带回了家。赵汉文指着坐在一旁的一位老人说:“做渔灯要数马布银手艺好,镇里的渔灯大多出自他的手。”
说起做渔灯,马布银侃侃而谈:渔区群众逢年过节,渔灯最为风光,既热闹又壮观,还有“独占鳌头”、“鲤鱼跳龙门”的吉美之意。老人说:“这一个月来,我每天要扎六七个小时渔灯,累是累了点,但看到街边悬挂着、路上欢舞着的都是自己扎的渔灯,心里特别高兴!”
几杯酒下肚,兴致上来了,赵汉文放开了喉咙和大家对起了渔家号子。“耶啰嗬……耶啰嗬……”作为渔家号子的传承人,赵汉文一开场,声音高亢、亮丽,节奏感强,一曲《耶啰号》把渔宴推向高潮。年过七旬的赵汉文,从小就在海上捕鱼谋生,是听着渔家号子长大的。
可今天,赵汉文的歌声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有节奏的叫喊,而有更多现代音乐的元素。赵汉文自豪地介绍说:“我唱的渔歌号子除保留原始的唱腔及动作特色外,还吸收了戏剧表演动作,戏曲音乐和戏剧道具、服装、化妆等元素。”他组建的一支由石浦渔民组成的“渔家号子”表演队曾先后亮相上海,走进央视,巡演百余场,被大家戏称为飘着海腥味的渔家“信天游”。
“点渔灯了!”听到街上一声锣响,“船老大”们放下筷子,冲出门外,一年一度的“舞灯大会”可不能错过。舞渔灯的习俗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传统性的大众娱乐活动。对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就是好年景,就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鱼”便在渔区群众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
20多个小伙子头裹白巾,身穿对襟袄,腰扎绸带,兴致勃勃地人手高举一盏渔灯回旋欢舞。舞渔灯的队伍十分壮观,锣鼓乐队使劲敲击,号角喧天,鞭炮齐鸣,绚烂多彩,好不热闹。鳌鱼灯、乌贼灯,盏盏灯里点燃着蜡烛,银光闪烁,赵汉文忍不住和起渔歌。在这一片渔歌灯影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绽放的奇光异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