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去年冬天以来罕见的“海冰之困”,使全省海水养殖业受创严重。但与其他行业受损不同,通常活跃在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行业的商业保险,在海水养殖这一蕴含着巨大市场的盛宴中,却出人意料地缺席了。
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吴家庄子村的养殖户原松林,从事海上养殖已有 16年,他的财产包括一条28马力的木制小渔船和30亩用来养殖扇贝的海田;他的手下,有3个为他做事的工人。2月6 日,原松林告诉记者,他为自己和工人都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而他最期望能够“ 保险” 的扇贝,却没有任何保险。
“海上养殖,风险无处不在,一场大风就能让你血本无归。”原松林说。他的30亩海田在距海边6 海里左右的浅海里,驾驶他的小渔船,从海边到海田,要走一个多小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收益的不确定性自然也很大。
除了自然灾害,一些人为因素也会给海上养殖造成巨大损失。原松林告诉记者,2007年,一艘钢壳渔船误闯进了他的海田,造成他养殖的扇贝近1/6死亡。而像渔船误入海田的这样的事儿,几乎年年都有,只不过造成的损失有大有小。原松林也曾雇人专门在海田周围看护,但他认为,这样的突发事件很难完全杜绝。
“海上养殖是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行业,像我这样的养殖户自身积累又有限,都盼着有保险公司来替我们分担一下风险。”原松林无奈地说,“ 但目前,我还没找到哪家保险公司有这样的险种。”
也不是每个养殖户都像原松林这样,对保险充满渴望。记者发现,一些工厂化大棚养殖户,对保险不太“感冒”。城港路街道朱旺村是莱州重要的水产养殖专业村,全村共有 250 多个养殖大棚,从事水产养殖的农户达170多户。 42岁的杨景洲是朱旺村党总支副书记,有两个养殖大棚,主要养殖大菱鲆、半滑舌鳎和海参。在今年的冰海中,杨景洲的养殖大棚除了为提高室温,取暖费用有所增加外,其它的影响微乎其微,村里其他养殖户所受影响也很有限。
杨景洲告诉记者,“现在大棚养殖技术已基本成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近海养殖要小很多,风险也要小很多。”海上养殖险对杨景洲而言,“可有可无,有了也不一定买”。
“现在的问题是,搞浅海养殖的养殖户,迫切地想要得到保险,因为这个行业风险很大,入了保险,对养殖户而言,肯定有益无害;而搞工厂化大棚养殖的养殖户,对这种保险并不热衷,因为大棚养殖技术已趋于成熟,对自然条件依赖程度低,人为可控因素多,投保的积极性小。”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副科长陈荣杰分析说。
“浅海养殖本身就是高风险、 高利润的行业,这种情况下,商业保险机构一旦介入,就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保费太高,养殖户无力承担,购买保险的积极性肯定不够;保费太低,面对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保险机构肯定有赔无赚。这样一来,商业保险就不愿意介入这个产业。”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副站长王占东说。
据了解,目前针对海上养殖的专业保险,商业化保险公司的产品还处于空白状态。2008年6月,农业部发起成立的非商业性机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曾与大连獐子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海水增养殖产品保险协议,标志着我国水产养殖保险市场正式启动。 但该协议同时明确“保险以风险预报与灾害确定较明确的‘台风和风暴潮’作为保险责任,以信息披露公开及时且工艺流程成熟的‘海水增养殖产品’作为保险标的”,将包括海冰在内的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养殖损失排除在保险责任之外。保险行业对此类保险的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孙卫明告诉记者,商业保险不愿介入海上养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旦养殖户出现损失,对于损失形成的原因,很难进行准确的鉴定。水产品死亡了,到底是因为自然灾害还是因为技术失误,到底是因为疾病还是因为停电断电等其它原因,把这些鉴定清楚,技术含量太高,容易引起纠纷。
一位从事农业保险的保险界人士告诉记者,冰封现象发生后,公司接到许多养殖业主的咨询电话,但此类保险目前不在政策性保险范围之内,无法享受国家补贴,单纯商业运作,保险公司几乎注定赔钱。此外,海上养殖险风险大,操作难,保险费率怎么定,勘察理赔程序如何设计,都需要认真调研后才能决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