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网围养蟹饵料市场缺乏监管以及存在农药熏虾是影响河蟹食用安全的主要隐患,网围大面积拆除后水草难于存活是影响河蟹生产安全的最普遍问题。目前,东太湖网围养蟹安全风险值得思考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戴修赢 陈国凤 蔡春芳
东太湖位于苏州东南部,湖区面积185.4平方公里。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前网围养殖面积约120平方公里。2008年东太湖实施了航道疏浚、退垦还湖、退渔还湖、生态清淤以及生态修复等五大综合整治工程,目前湖区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网围总面积削减到30平方公里。笔者于2009年5至8月对东太湖52家蟹农进行了调查走访,并结合本人多年来工作中掌握的情况,发现东太湖网围养蟹中各环节存在某些安全风险,现总结如下。
一、养殖环境
东太湖网围养蟹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前达到最高峰。这期间,东太湖水质不断恶化,如表1。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NH4+-N、TP、叶绿素含量。
东太湖水质的恶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养殖自身污染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作者跟踪监测发现,网围内上半年的水质一般较好,甚至优于生态保护区,这是由于网围内大量栽种水草,加上上半年河蟹规格小投饵少,水草净化能力超过了投入品的污染强度。但下半年由于投饵量增多、水草被食或死亡,网围内的水质恶化较快。从全年平均水平看,网围养殖区水质要比生态保护区差。例如,2007年对东太湖养殖区与非养殖区的水质调查表明,养殖区的TP、COD、叶绿素含量分别比非养殖区提高51.9%、41.0%、389.5%(表2)。
湖泊河蟹品质优于池塘河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天然饵料资源丰富,螺蛳、水蚯蚓等都是河蟹优质天然饵料。但连续多年高密度养殖使网围养蟹天然饵料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也导致了养蟹养殖效益的下降。
2008年东太湖网围削减到4.5万亩,水质已有明显好转,但从网围养蟹这个角度来说,每2-3年更换围养区域可使河蟹获得足够的天然饵料,也对底栖生物的资源恢复有益。
二、河蟹种质
关于河蟹种质退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东太湖的河蟹苗种主要购自崇明、太仓、连云港等地,湖泊养殖虽然有些养殖户的成蟹规格不大,但大都长势良好,因此原因也并不全在于蟹种,因为有些蟹种来源相同其他养殖户成蟹规格也并不小。但仍有必要关注河蟹种质,因为从理论上说,种质退化是普遍现象,危害巨大。
三、水草
河蟹能否长得好,水草是关键。水草是河蟹的饵料来源,可为河蟹提供隐蔽之所,还能净化水质。在目前湖泊网围养蟹的投饵模式下,如果围养区和水草保护区的面积达1:1即可实现零污染养殖(饵料中的N、P入水后除转化至河蟹体内外,其余能全部被水草吸收)。
河蟹喜食的水草有伊乐藻、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等。前几年网围中多移植伊乐藻,但伊乐藻在7月以后会出现大量死亡,使有些网围内水质恶化,同时由于河蟹失去了隐蔽之所,在蜕壳时会发生同类相残,导致河蟹回捕率低,养殖效益受损。水质的恶化又使河蟹外壳污垢增多,产品质量下降。现在东太湖网围内一般都种植2种以上的水草。除了伊乐藻,轮叶黑藻也被认为是理想的品种。多种水草的种植保证了网围中周年有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东太湖网围原来星罗棋布,2008年压缩到了4.5万亩,风浪较前些年明显加大,加上引江济太,太湖水位较以往高了40cm以上,移植的水草难于扎根存活,好不容易扎根的水草也由于风大浪急水混不能正常生长。往年网围内水草覆盖面积可达80-100%,但2009年蟹农普遍反映水草难于存活,平均水草覆盖面积只达到20%,广大蟹农不得不长期买草养蟹,2006-2007年15亩网围养蟹水草成本4000-6000元,2009年水草成本涨到了10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使每公斤河蟹的成本增加6元左右。而且鉴于后期移植的水草主要功能仅供河蟹食用和隐蔽,对水质不仅没有净化功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败坏水质。
四、饵料质量与安全
东太湖网围养蟹投喂的饵料主要是冰鲜鱼、玉米和麦子,其中冰鲜鱼占主导地位。目前由于养殖面积的压缩,许多养殖户为了增加收入,普遍提高了蟹苗的放养密度和冰鲜鱼的投饵量。2007年以前蟹苗的放养密度约为600只/亩,冰鲜鱼投喂量315.3kg/亩,玉米投喂量为138.6kg/亩;2008年冰鲜鱼平均投喂量583.3kg/亩,玉米68kg/亩。虽然如此,但由于湖水交换量变大,以前由于过量投喂而引起水质恶化的情况没有再出现。而且湖泊水质好,饵料丰富,成蟹规格大,产量高(2007年以前河蟹产量平均不到50kg/亩,2008年60kg/亩以上的比比皆是)。有的养殖户虽然面积缩减了一半,收益却并未明显减少。但从生态安全考虑,鉴于目前蟹苗放养密度增加导致投饵量增加,水草减少,单位养殖面积的污染强度比以前更大。
从河蟹养殖安全生产来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东太湖网围养蟹冰鲜鱼质量参差不齐,也缺乏监管,完全是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饵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饵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河蟹的健康和食用质量。冰鲜鱼一般组胺较高,重金属、农药污染风险较大,为河蟹外贸埋下了隐患,也对国内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政府需加强对河蟹养殖投入品的监管。
此外,蟹农们也担心饵料不断涨价会影响他们的收益。网围养蟹投喂的大多是冰鲜鱼,这些低值冰鲜鱼一小部分为本地产野杂鱼,绝大部分为海洋中捕捞而得。由于多年过度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受到的破坏比较严重,使冰鲜鱼的价格不断上扬。以往投喂的玉米、麦子利用率非常低,河蟹有足够的冰鲜鱼、水草等饵料时,对谷物的兴趣不大。只有冰鲜鱼投喂量非常少时河蟹才吃这些谷物,但这时河蟹的生长速度往往受限。另一种潜在的饵料是配合饲料,但目前配合饲料由于水中稳定性达不到要求、湖中水流急、野杂鱼多等原因,饲料的利用率不高。
五、蟹病
多年来,湖泊网围养殖的河蟹病害比池塘养殖条件下少。所调查的50多家网围养殖户在2008年均未有蟹病发生,也未听说有哪个网围有蟹病发生。2009年养鱼过程中见到的死蟹比以前少,可能与水质改善有关。往年由于围网多,水流滞缓,靠岸网围中水质较差,溶氧低,氨氮高,河蟹食欲不高,残饵多,残饵又进一步加剧水质恶化,导致东太湖有些区域河蟹存活率低。但这些情况2008年以来没有发生过。
关于河蟹生病用药问题,社会上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河蟹生产过程中用了很多药,不安全。从所调查的50多户养殖户的情况来看,没有养殖户使用过治疗蟹病的药。湖泊网围养殖由于水的交换,即便用药效果也未必好,因此即便发生蟹病,蟹农也只能无所作为。
蟹种主要在池塘中培育,蟹种阶段会使用“纤毛净”等药物,进入网围后不再使用。但个别养殖户会施用过磷酸钙肥水。另外东太湖地笼网捕虾的现象仍然较多,使用农药“敌杀死”熏虾也时有发生,有时地笼紧靠网围,对河蟹生长和食用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六、销售
东太湖的河蟹有一部分用于出口,但这几年出口量有所下降。受国内消费影响,出口量下降并未影响河蟹的价格。据调查,2008年雄蟹200g以上、雌蟹150g以上其塘边价在160元/kg左右,市售价在300元/kg。而东太湖目前的蟹农有不小一部分还从事河蟹的贸易,他们自产的大规格河蟹销售价实际在250元/kg以上。这部分人的养殖收益非常可观。
虽然池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河蟹总产量提高迅速,但河蟹的销售总 体上供不应求,主要表现在河蟹几乎没有压塘现象,春节前后存塘河蟹较少时价格都会上涨,有的甚至成倍升高。尤其对于口感风味好、外观清洁鲜艳、规格大的河蟹,供应不足比较明显,许多消费者只能退而求其次。调查的50多户养殖户都表示不担心销路。但事实上销售的竞争可能还是存在的,只是东太湖的河蟹从品质上仍具有明显优势,并未影响他们的收入。苏州市场上品质、规格稍差一些的本地河蟹价格受外地蟹冲击较大。
七、政策因素
目前在东太湖养殖的蟹农以前都是太湖渔民,以捕鱼为生,后来响应政府号召搞水产养殖,因为养殖面积大,水产养殖的效益也较种植业高,他们的生活比较富足,家庭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现在他们中大多数仍依靠承包的这15亩或30亩围网维持他们原本非常富足的生活。因为没有其它生活来源,但要负担4.4人的生计,因此非常担心政府还会进一步削减网围面积。但对于目前的状态他们都很自信和满足。
八、建议
东太湖网围养蟹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冰鲜鱼的质量,这也是一处管理上的盲区。建议由合作社等组织委托紧临太湖的“吴江市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冰鲜鱼供应点定期抽查,主要抽查有毒有害物质,确保投入品安全卫生。对屡次抽查不合格的供应商限制其进入本地市场。渔管会要引导和监督沿湖百姓勿使用农药等捕鱼手段,蟹农在这方面也该自律。至于水草难于生根,则可鼓励蟹农在网围上游种植茭草、荷花等挺水植物,既削减风浪,确保网围内水草生长,又净化水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