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概述
(1)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指在现代渔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渔业机械、仪器、渔船、渔业设施,以及以这些装备为主要内容的渔业工程。目前,其主要研究对象为:(1)水产养殖工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主导方向,重点是使养殖设施系统创造健康养殖的水环境,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地、水域的占用,降低对水域环境的污染,提高生产效率。(2)捕捞装备工程:以海洋选择性捕捞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为目标,进行捕捞装备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作业渔船的节能减排水平,提高作业效率。(3)加工机械工程:以提升水产品资源利用率、加工效率、品质及安全性为目标,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以及饲料加工等装备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
(2)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当前发展概况
近几年,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突破性科研成就,主要体现在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技术、池塘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和深水网箱设施技术等三个方面。工厂化养殖系统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循环水技术,它是实现水产养殖工厂化的基础,其核心是渔业水体净化技术与设备。国内近年来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淡水养殖、繁育等专用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初步实现了生产应用,开展了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与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集成研究,以及低能耗控制技术与养殖废水再利用技术。在池塘生态工程化控制技术研究上,应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将人工湿地、综合生物氧化塘、生态沟渠等与池塘养殖系统有机结合,构建了复合人工湿地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在节约水资源及有效解决废水排放等方面具有推广意义。我国的深水网箱设施研发虽然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深水网箱的设计、制作工艺技术和产业化技术都得到优化和熟化,网箱的抗风浪能力和抗流能力,以及单位产量均获得显著提高,拓展了养殖海域,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海区特点的深水网箱集约化养殖技术。
(3)渔业装备与工程在渔业生产中的主要地位与作用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渔业的发展目标是工业化,体现在生产力上,就是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渔业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依靠生物生产技术,还必须有装备与工程技术。装备与工程技术是现代渔业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是渔业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保证。由现代科技支撑的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对捕捞生产而言,可提高捕捞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养殖业而言,可提高养殖生产的集约化程度,降低养殖成本,实现健康养殖;对加工流通业而言,可提高水产品价值,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规模化生产。从某种意义上讲,渔业科技的进步就是渔业生产实现机械化的过程。
2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发展历程
我国渔业装备的科技研究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从捕捞装备到养殖、加工装备,从单一的设备研制发展到与设施工程相结合的系统集成,逐步形成了我国渔业装备的研究体系,由此推动了渔业生产力的发展。其主要的科研活动多发生于上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重要成果繁盛于80年代以后。1963年创建的专业研究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渔机所),承担了我国渔业装备的大部分研究任务;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所和渔船研究室,以及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在内的科研院校也在该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断涌现的现代渔业装备在中国渔业近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
(1)渔船与捕捞装备
捕捞装备是海洋和内陆水域作业过程使用的机械和仪器。我国的捕捞装备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渔业船只从木帆船向机帆渔船和钢质渔船转型的生产进步,捕捞装备的研究在个别进口仪器或设备的基础上开始起步,到了70年代尤其是整个80年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中高压液压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捕捞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捕捞装备水平跃上了新台阶;高海况打捞设备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功标志着捕捞装备技术获得了突破性拓展。双钩型织网机的问世实现了我国织网机工业零的突破。8154型双拖尾滑道冷冻渔船和8201型围网渔轮的成功设计建造成为我国渔船建造史上的经典。渔用定位仪和探鱼仪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的捕鱼传统,渔用GPS又将捕捞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基于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渔船捕捞装备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一个平台期。
①捕捞装备
捕捞机械:液压绞纲机和液压围网起网机、理网机是主要的捕捞机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制的两种低压液压绞纲机,成为当时我国国营渔轮的主要捕捞机械。70年代,在当时农林部的组织安排下,组成了以渔机所为主、八省二市有关单位参加的中高压液压围网起网设备(俗称动力滑车)联合研制攻关组。1976年,完成了液压悬挂式围网起网机的研制。该机是当时国内围网渔轮唯一使用的液压起网机械,它的使用,提高了围网渔轮的机械化程度和起网速度,推动了我国围网渔业的发展。
1985年研制成功的中高压液压围网起网设备是我国捕捞装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中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是率先将中高压液压传动技术运用到起网机械中,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捕捞装备的技术水平。成果获198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了推动群众渔船捕捞业的发展,1970-1980年代,开发了多种适用于机帆渔船围网作业的液压起网机和中高压液压绞纲机,为群众捕捞渔船向外海发展,满足绞纲、起网、起锚和起吊鱼货(重物)等多种作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成为当时群众渔船捕捞机械的升级换代产品。
织网机械:1971年,国内第一台以生产围网和养殖用网为主的双钩型电动渔网编织机研制成功,为织网机国产化奠定了技术基础。1991年研制成功的400型双钩型织网机,实现了我国织网机工业零的突破,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织网机的局面,实现了织网机国产化。该成果获得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0年代,双钩型织网机已成系列产品,推动形成了我国织网机制造产业的形成,国外进口织网设备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发展至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网具出口大国。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织网机的研发已完全由企业主导,织网机在幅宽、纬线容量、结型、工作速度和自动化程度等技术要求都由市场来决定。
渔货起卸机械:吸鱼机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中期,借鉴粮食和煤炭起卸设备的原理开始发展。气力吸鱼机在70年代末完成研制,解决了渔轮码头卸货时的依靠繁重体力劳动的问题,生产率可提高4~6倍。同期研制的潜水式吸鱼泵,在技术上主要解决了泵的大通道和稳定性问题,符合带水输送鱼货的要求,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研制的新型潜水吸鱼泵在水力效率、质(重)量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随着近年来深水网箱养殖业的发展,新型的真空式吸鱼泵和射流式吸鱼泵相继研制成功,目前处于试用阶段。
高海况打捞设备:2001年完成的国家921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中的高海况打捞设备,标志着捕捞装备技术在大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它的研制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在风大浪急的情况下安全打捞应急返回舱的问题。先后圆满完成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受到了解放军总装备部的嘉奖。高海况打捞方法及设备为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是一项原创发明技术,也是海洋捕捞与船舶工程技术的拓展与延伸。该成果先后获得200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特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②渔业船舶
1955年,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建造了国内第一对250马力混合式钢质渔轮。1969年,我国开始了建造灯光围网渔轮大会战。1970年代初,600马力混合式渔轮设计成功并批量建造。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海洋捕捞渔业快速发展,渔业生产开始向外海拓展,各种新型围网和拖网渔轮以及海洋辅助船的设计建造开始进入一个历史最佳发展期。
1980年,由科研所与船厂等单位合作设计制造的8201型600马力围网渔轮,首次采用变幅吊杆,方便理网作业,减轻了理网劳动强度,是我国第一批工业化意义的围网渔轮,成为当时围网渔轮的主力船型,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得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1年设计建造的8154型600马力双拖尾滑道冷冻渔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海洋捕捞渔船。该船具有稳性、适航性好,抗风能力强,拖力大,渔捞操作方便、上网时间短,保鲜质量高等优点,生产量大,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1年研制的60马力联合渔法淡水渔船及甲板机械,适用于大中型湖泊、水库进行“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捕捞生产,可兼作拖网、电赶鱼、冲洗网箱、渔政管理等多种用途,船的操纵性能好,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91年设计制造的135总吨艉滑道拖网渔船是为我国群众渔业首次开发成功的小型艉滑道渔船,在全国十多家船厂建造,其系列产品成为当时东海渔区主力船型之一。1993年研究设计的新型、高航速渔政船,船的阻力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94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③渔用通讯导航和助渔设备
渔船使用的电子设备可分为通讯导航和助渔两大类。渔用导航设备主要包括渔用GPS导航仪、雷达和早期的罗兰A定位仪、测向仪等。渔用助渔设备主要包括养殖网箱渔情分析设备、探渔仪、声纳、网位仪等。渔用通讯设备主要包括渔用无线电话机、船舶自动识别终端AIS设备、北斗通讯导航设备、GMDSS系统设备等。我国渔船电子装备的发展历程大致分四个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装备垂直探渔仪,80年代装备罗兰A定位仪,90年代装备渔用GPS导航仪,本世纪装备渔用AIS设备(渔船防碰撞系统)。这期间,渔用电子设备紧随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渔业朝向精细化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渔用导航设备:渔用导航设备的技术发展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前期渔船定位导航依靠六分仪、测向仪、罗兰A定位仪,后期采用具有电子海图的GPS导航仪导航。1964年研制的自动测向仪是国内最早研制成功并投产使用的测向仪。从早期的双曲线测向仪,到后来的罗兰A定位仪,再到90年代的具有简易电子海图的渔用GPS导航仪,都普遍应用在我国沿海各地的渔业生产中,解决了从“经验式”到“傻瓜式”渔船导航的问题。这些产品都是不同时代我国渔船的主要导航定位设备,为我国的海洋渔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具有简易电子海图的渔用GPS导航仪具备了中国及其周边海域电子海图、简体中文、渔区标注显示等功能,可以直观的利用海图辅助渔船航行,产品深受广大渔民欢迎。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9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改进后的8通道、12通道两种机型又增加了海陆分色、农历、潮汐、沿海城市、渔港地名、沿海航标灯等功能,成果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1998年国家重点新产品,由该项成果转化而成立的企业被授予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助渔设备:我国的助渔设备技术发展以世纪交替为界。前期是一种粗放式的技术发展,后期向精细探测发展。1964年研制的61F型鱼群探测仪是当时国营渔轮使用的唯一的国产大功率探鱼仪。1968年,为了当时正在大规模兴起的群众渔业机帆船的需要,67-1型半导体探鱼仪投入生产,其探鱼深度为50m。它的使用,彻底结束了我国渔民只凭经验捕鱼的落后状况,被渔民誉为“千里眼”。改进后的67-3型半导体探鱼仪,探鱼能力提高到80m,并被广泛应用,成为我国上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机帆渔船探测鱼群的主导产品,为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1979年,为发展外海捕捞和海洋调查而研究设计的大功率垂直探鱼仪,其探鱼能力达500m,最大测深2000m,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探鱼能力和测深能力最大的垂直探鱼仪,获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1980年研制的双频率探鱼仪,探鱼能力200m,测深可达500m,该仪器是80年代我国钢质渔轮的主要助渔仪器,成果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2006年,液晶探鱼仪开始取代显像管探鱼仪进入国内市场。它能够实现快速高精度水深测量与数据处理,在干扰环境下推算出正确的深度,具有清晰度高、体积小、耗电省、无辐射的特点。
渔用通讯设备:我国的渔用通讯设备技术发展,1990年代前为模拟阶段,2007年前为数字化阶段,2007年后为技术融合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阶段。渔用电话机具有比商船VHF话机通讯距离远、通话频道(480个)多的特点。渔用通讯设备形式多样,有新兴的AIS设备、北斗通讯导航设备等。渔用AIS设备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结合渔用导航技术、渔用电子地图的高级形式,这种产品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很受渔民欢迎。
(2)水产品加工装备
水产品加工装备技术的研究是伴随着捕捞和养殖生产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逐步开展起来的,30多年来的专业研究,逐步形成了包括原料处理机械、藻类加工机械、水产品速冻机械、鱼糜加工机械、鱼粉加工机械等专业装备系列。我国最早的水产品加工设备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8年研制的鱼片联合加工机械,集去鳞、去内脏、去鱼头及剖鱼片功能于一体,该机从原料鱼进入到鱼片送出一次完成。
①冷冻鱼糜生产设备
1980年代,开发水产品深加工机械,以利于综合利用低值海水产品,开发淡水养殖品种的加工产品,以及生产方便食用的鱼糜制品,是市场的急迫需求。冷冻鱼糜制品生产设备的研制工作也从此开始。鱼肉采取机(1992年),用于对已去鳞、去头、去内脏的海、淡水鱼的胴体进行肉骨分离以及虾类的采肉,是鱼(虾)糜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同期完成的鱼糜精滤机用于对经过漂洗、脱水后的鱼糜作进一步的过滤;鱼丸成型机(1993年),将经配料、调味后的鱼糜加工成鱼丸;斩拌机(1996年),集斩碎、擂溃、搅拌等功能于一体。90年代中期完成的鱼糜脱水机将经漂洗的鱼糜脱去水分。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成套冷冻鱼糜生产设备。该成果在山东、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有很大范围的推广。
②海带综合利用加工设备
1980年代初,为了解决全国海带大量积压的问题,国家经委、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海带工业利用主要设备的研制项目,经过6年攻关,解决了从因设备落后造成的难以有效地从海带中提取褐藻胶的问题,先后研究开发出褐藻胶造粒机、快速沸腾式烘干机、褐藻酸螺旋脱水机和褐藻胶捏合机等单机。上述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我国海带工业综合利用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使国家从1984年起不再进口同类国外设备。
③制冰、冷藏设备
片冰机是一种快速、连续、自动生产片状冰的设备,用片冰替代机制块冰,成本低、冷却快、损耗小。1978年和1983年,卧式片冰机和立式片冰机先后问世。除渔业之外,片冰机还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搅拌工艺中获得应用,混凝土中加入碎冰可以消除应力。1989年,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管冰机及其配套设备研制成功,该设备可用于渔船、铁路冷藏车加冰保鲜,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相关成果——自动化管冰机配套在铁路冷藏车加冰系统研究,因为解决了冷藏列车加冰的技术难题,因此获得1993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④其他加工机械
1982年研制的冷热风干燥设备用于当时大量捕获的马面?的风干加工,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8年研制的高温高压灭菌装置,灭菌锅内采用热水循环,温度波动小,杀菌效果好,推广成效显著。
2002年,国内第一台完全国产化的全自动紫菜加工机组在南通诞生,该设备将条斑紫菜原藻加工成标准干紫菜,又进一步开发了二次加工即食产品的成套加工设备。新一代智能型紫菜生产线多项技术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并拥有全套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应用也相当成功,改变了我国作为紫菜养殖大国加工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项目获得2003年南通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3)渔用饲料加工装备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渔用饲料问题日益突出。1975年底,原农林部在湖北沙市召开了渔用饲料研究发展大型座谈会,交流探讨开发鱼饲料源及饲料加工问题。会议呼吁尽快研制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加快发展颗粒饲料养鱼。此后,国内开始了渔用饲料加工机械的研究开发,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半期是我国水产饲料加工设备研究成果的多产期,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程度都相当出色,培养、扶植了一大批饲料设备生产企业,为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饲料加工机械的研发主体基本上以企业为主,其中以江苏牧羊集团和江苏正昌集团最为知名。水产饲料生产设备的种类已基本齐全,包括粉碎设备、混合设备、制粒设备、膨化设备、冷却喷涂设备、稳定干燥设备、称重包装等。目前,饲料生产设备的制造水平、种类和性能完全可以满足我国饲料业的发展。
①颗粒饲料机械
饲料加工基本上都采用制粒机生产。硬颗粒饲料压制分平模和环模制粒两大类。早期以平模为主,随着机械加工能力的提高,近10多年来,饲料加工厂广泛使用的是环模制粒机。1980年研制的硬颗粒饲料加工成套设备是国内水产系统最早研制成功的成套设备,适应了当时对渔用颗粒饲料加工设备的要求,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一次飞跃,其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获得1982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2年完成的对虾配合颗粒饲料加工机组,解决了微细粉碎和颗粒水中稳定性的难题,实现了用配合颗粒饲料养虾的养殖需求,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成果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9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欧洲的颗粒机制造技术。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使得颗粒机操作性、人性化、自动化方面越来越好,如颗粒机自动操作系统、液压保护系统、压辊和环模自动调节及快速拆装系统等。
除大型机组外,1980年代开发的颗粒饲料加工机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多数机型结构紧凑,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有单机也有小型机组,既有平模也有环模。其特点是使用方便、价格适中,尤其适合小型养殖单位和养鱼专业户使用,成果转让和推广使用的成效相当突出,促进了人工颗粒饲料在水产养殖上的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②膨化颗粒饲料机械
用膨化颗粒饲料养鱼可提高鱼的适口性和饲料的利用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颗粒饲料。国内最早研究利用挤压膨化技术生产膨化饲料是在1978年,1981年研制成功的75型膨化颗粒饲料机是国内最早的膨化颗粒饲料专用生产设备,成果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应用,并获1984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1987年改进后的85型膨化颗粒饲料机,既可生产膨化浮性饲料,又可生产膨化沉性饲料,并且在饲料和食品行业得到应用。大豆膨化工艺是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饲料加工新技术。1997年研制的大豆膨化机,其生产的饲料可提高适口性,降低饲料成本,成果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国产膨化机最大生产能力。
③特种饲料及饲料源加工机械
1990年,商业部“七五”攻关项目中的鸡粪制饲料蛋白工艺及设备试验、幼仔苗种用特种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和先沉后浮颗粒饲料及设备等课题研究先后完成。这几项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特种饲料研究领域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积累了经验。啤酒糟饲料蛋白加工工艺及设备(1994年)和以白酒糟为对象的食品糟渣饲料化加工工艺和设备(1999年),既解决了高含水率糟渣对环境的污染,又提供了一种新的饲料蛋白源,1997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完成的发酵豆粕加工工艺及设备采用独特的车阵式固体发酵技术及PLC控制技术,自动化程度高。该发酵系统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4)水产养殖机械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养鱼史。但传统的粗放式养鱼模式制约了单产的提高,根本的出路是要解决水产养殖机械化问题。为此,根据原水产部下达的《1963年~1972年水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中“淡水养殖机械化的研究”项目,水产养殖机械的研究从1964年开始。70年代中期,随着叶轮增氧机的诞生和水力挖塘机组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机械化养鱼的新时代。1980年代的水净化技术和1990年代的工业化养鱼设施技术的成熟为本世纪开展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作了深厚的技术积累。
①增氧机械
增氧机是水产养殖专用机械。在夏季出现闷热天气时,使用增氧机可以防止因水体缺氧而发生鱼类浮头(死亡)现象。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机械主要有叶轮式、水车式和射流式三种型式。
1976年,国内第一台叶轮增氧机研制成功,创造性地利用倒伞形叶轮在水面下的旋转产生水跃,使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以达到氧的传递,同时通过搅动水体使上下水层对流,为下层的贫氧区增加氧气,从而可以增加鱼的放养密度,提高鱼的摄食量,使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实现重大突破。该成果荣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叶轮增氧机问世30多年,目前仍然是我国海淡水养殖业实现稳产高产的最关键、最不可缺少的设备,依然是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渔业机械。初步估计,目前全国各种系列的叶轮增氧机保有量已达到数百万台,年产量约为20万台。叶轮增氧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车式增氧机是随着1980年代养鳗业的兴起而开始从国(海)外引进的,它的开发主体是生产企业。目前它的产量约占增氧机械总产量的25%。射流式增氧机主要适用于特种水产品养殖及工厂化养殖,产量约为增氧机械总产量的5%。
1980年代,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增氧机械被不断研制出来,并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主要研究成果有:
射流增氧机(1981年),将饱和溶氧水射入水面0.8m以下,使中下层亏氧水得到增氧。塑料叶轮增氧机(1987年),提高了整机的增氧性能,成果获得1990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叶轮增氧机叶轮优化设计(1989年),为叶轮增氧机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依据,获1994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螺旋桨水流增氧机研制(1990年),根据螺旋浆推进原理研制而成,产生的循环水流能起到增氧、搅水、曝气等作用。冰下保温涡流增氧机(1990年),使冬季增氧时进入冰下水体的冷空气被充分加温达到不降低水温之目的。立体循环增氧造流装置(1994年),模拟自然界的流水状态来改善水质。简易风力增氧机(1990年),风能利用系数达0.288,风速8m/s时输出功率为93W。
②挖塘、清淤机械
池塘开挖、清淤机械的开发研究始于1963年。科研人员从水力采煤原理得到启发,探索水力机械化方案。1966年首先研制出立式泥浆泵,1979年研制成功水力挖塘机组。该机组为国内首创的水力土方施工机械,适用于土方开挖、疏浚、筑堤等,工效高,成本低,至今仍是鱼塘、水利清淤必用的施工机械,2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20余万套。该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技术改进成果一等奖。潜走式池塘清淤机(1990年),能在水底淤泥层灵活移动并集淤抽吸,解决了带水清淤、淤地行走和翻越塘堤等难题,成果获得199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③投饲机械
投饲机械的研究开发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直至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养鱼户认识到使用投饵机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可以增产、增收,因而产销量开始大幅度提高。2008年,国内各种类型投饵机的年产量估计达到16万台,产量仅次于增氧机。目前,投饵机的投饵方式有气动式、螺旋输送式、离心抛物式,也有电子控制的投饵船、鱼动式投饵机。产量比较大的机型为机械离心式投料方式、机械振动式下料装置。
1990年代研制的投饲机械主要有:对虾投饵装置,利用水泵产生的高压水从储饵装置冲入管道再从喷嘴直接喷于水体中,达到投饵的目的;水力投饵机,应用水力引射喷头实现水力动能投饵;振动式鱼塘自动投饵机,采用偏心电机振动原理进行分料,解决了卡料堵转等难题。近年来开始为深水网箱养殖系统设计投饲机械。应用气力输送工艺为海水网箱设计投饲系统(2005年),输送距离为50m,投饲能力为500kg/h;深水网箱投饵机(2006年),它的核心部件是由突然扩大装置改装成的引射器,以一定的水流将饵料抛向网箱,可向多个、距离不同的网箱供饵。
④活鱼及活鱼苗(种)运输装备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市场对活鱼需求量的与日俱增,国内最早研制的是淡水活鱼运输车(1979年),之后,一种更方便、更灵巧的淡水活鱼运输箱(1981年)又研制成功。该运输箱装有增氧和水过滤设备,可运输或暂存活鱼(虾),解决了大中城市副食品基地与市场间的活鱼(虾)运输困难。船用活鱼运输装置(1986年),具有增氧、水净化和保温功能,可连续运输20小时以上,鱼的成活率大于90%。2003年,海水活鱼运输技术及装备研究在福建完成。
(5)工业化养鱼
工业化养鱼技术是养殖业现代化的标志。工业化养鱼首先要解决养殖水质问题。1980年代,我国开始与集约化养殖技术有关的装备及系统配置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为养殖机械化作配置研究。静水高密度养鱼机械化(1981年),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种较简单的高密度养殖模式,室内单产折合亩产可达15000kg以上。全人工高效益机械化养虾技术(1988年),研究了对虾养殖池的机械配置、水质处理及科学管理,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利用机械化手段达到对虾高产养成技术模式。大规格对虾苗种高密度培育技术及设施(1990年),为中国对虾的工厂化育苗提供了基础。在这些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从设备开始到系统集成,逐步为1990年代开展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1990年,国内第一个600吨规模的工业化养鱼场工程在中原油田建成。该工程以当时国内首创的生物包净化技术,采用水净化、养鱼合二为一的一元化生态系统,形成封闭循环流水养鱼模式,年产量达100kg/m2。这种节水型密集养殖模式特别适合于缺水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
1991年我国第一套中试规模的工业化鱼菜共生系统研究项目在上海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将水栽培蔬菜的种植与集约化水产养殖系统相结合,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硝酸盐,达到水净化的目的;2000年,利用该技术在苏州西山国家农业示范园设计了2000m2的鱼菜共生示范工程。
除了上述工程性项目外,为工业化养鱼技术配套的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也取得进展,主要成果有:依靠微生物和生物酶达到净化水质作用的水净化机(生物转盘)(1981年);鱼池加热器(1985年);自动投饲机(1987年),采用吹风出料方式,投饲距离约4m;采用臭氧技术的电子水质净化机(1988年);水质净化杀菌装置(1992年),利用臭氧的强氧化作用,结合活性炭吸附作用,实现对养殖水体消毒、去污、杀菌的目的。
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系统的开发对主要水质指标的在线监测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2001年完成的养殖水体多参数在线监控系统可对养殖水体的多个理化指标,如温度、盐度、溶氧、pH、氨氮、氧化还原电位、亚硝酸盐、硝酸盐等进行自动监测、报警,并对水位、增氧、投饵等养殖系统进行自动控制。2004年完成的水产工厂化养殖多环境因子的远程集散监控系统,除对重要环境因子进行自动监测和控制外,还采用专家系统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对鱼病进行自动诊断和早期预报。
本世纪开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对工厂化养鱼系统技术和循环水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通过国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掌握的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繁育)系统技术能够通过物理和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海、淡养殖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回用,达到节水、环保的目的。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2003年),在微滤机控制、分子筛制氧机、多点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新型活性功能填料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创新,水循环每2小时一次,水利用率95%。循环水工厂化淡水鱼类养殖系统关键技术(2005年),研制开发了系统化的水处理设备,尤其在悬浮颗粒去除技术、高效生化反应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水循环率达到96%以上。该成果获得200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工厂化鱼类高密度养殖设施的工程优化技术(2007年),以高效生物过滤净化技术及装置研究为主,建立封闭式海水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鱼类全人工繁育控制系统(2008年),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鱼类繁育环境全人工控制系统,项目整体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冷水性鱼类设施渔业养殖技术(2008年)突破了低温下水产养殖废水氨氮处理技术关键,氨氮氧化去除率达到45%。纳米材料应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纳米材料的渔业应用和技术(2005年),自主开发了一体化纳微米过滤净水技术,形成一个纳微米过滤设备养鱼模式,开创了纳米材料技术在渔业科技中系统应用的先河。
(6)深水网箱
深水网箱是海水养殖从内湾浅水向开放性水域发展的关键装备,必须具备能抵抗恶劣海况的抗风浪、抗水流能力。1998年,我国海南省率先引进挪威HDPE重力式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养殖业的高度重视,国家支持项目随即启动。虽然我国在深海抗风浪网箱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已先后研制出浮绳式、HDPE重力式、金属框架重力式、碟式和多层结构鲆鲽类潜式等多种形式的抗风浪网箱,其中HDPE重力式网箱发展最快,对该型网箱的研究也相对比较深入,并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引进消化及国产化推广。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根据水域特点,生产HDPE重力式网箱及钢质全浮式升降网箱,形成了独有技术,工艺和结构已接近国外产品。目前已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多个沿海地区建立了十多个抗风浪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网箱数量达4000多个。抗风浪深水网箱研究成果的推广,对于改造传统网箱养殖业,加速海水养殖增长方式的转变,拓展海水养殖的发展空间,以及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海抗风浪网箱(2004年),是较早研制的HDPE双管圆形深海抗风浪网箱,网箱周长可达50m,最大养殖水体2380m3,单网箱可养鱼15~20t。在高海况和1m/s流速海况条件下,可保证网箱系统和养殖鱼类的安全。该项目在抗风浪网箱材料选择和性能试验等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并且发展了离岸工程化生态养殖这一海水养殖新模式。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与设施(2005年),解决了网箱国产化生产技术和相关的网箱工程设施及控制技术,增强了对养殖条件的人工控制能力,实现了网箱工厂化生产。成果获2005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鲆鲽类网箱离岸养殖设施技术(2006年),具有较强的抗风浪、抗潮流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南方冷水性鱼养殖网箱(2007年)以冷水性鱼(俄罗斯鲟、杂交鲟等)为对象,使鲟鱼在南方水库度夏存活率达到了100%。
3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1)国外发展现状
①养殖装备及工程
国外水产品养殖总量都远不及我国,但先进国家养殖业的产业化程度要出我国许多,养殖形式主要是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网箱设施养殖,装备及设施技术较为先进,工业化程度更高,信息化技术已有相当程度的应用。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养殖业的食用安全、水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其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较高,体现在养殖装备与工程上,主要表现在系统技术的完备性和组合水平上。工厂化养殖系统,从对输入的水、鱼种、饲料的控制开始,经可控的水循环系统,程序化、自动化、数据化操作的生产系统,到输出产品鱼的质量控制、污染物的处理等,在高效、可控制、无污染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工业化水平。其中关键的水循环及排放处理关键技术,围绕着物理过滤、生物过滤等主要技术内容,循环水技术可达到零换水的水平,对水资源的需用量和废水的排出量都达到很低的指标。一些新的技术或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养殖工程系统中,如生物反硝化技术、植物共生技术、微藻共生技术、养殖专家系统等,达到了较高的系统配置和应用水平。海上网箱养殖设施系统,发展于不同的生产要求和水域条件,主要有挪威海峡大西洋鲑养殖系统、美国、日本抗风浪网箱养殖系统、金枪鱼网箱养殖系统、拖弋式网箱、游弋式网箱养殖系统等。拖弋式网箱可用于养殖对象区域性转移,如围网捕捞金枪鱼由捕捞海域向养殖区域的转移等。游弋式网箱可将“网箱”封闭航行,能经常变换养殖位置,选择理想水域、避免海域污染。各类的优点在于包括网箱结构、现代化操作管理手段在内的系统技术有相当高的配置水平和应用效果,如鱼类监视、环境监测、机械化操作等,非常适合于产业化生产管理的要求。
②远洋捕捞装备
世界海洋渔业先进国家大型作业船只的装备和助渔仪器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系统配套上的完整性,如大型围网作业机械、延绳钓机、鱿钓机械等,作业性能、自动化程度、工作稳定性等都达到相当的水平,是国内远洋捕捞企业必用的配备。国际海洋渔业进入仪器捕鱼的瞄准捕鱼时代,主要以小型船用雷达、无线电通讯、水平探渔仪、网位仪、曳纲长度计和张力计,以及拖网作业状态控制系统等为代表,实现了全球性、全年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③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装备
由于经济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因素,发达国家在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应用水平和装备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鱼、虾、贝类自动化的处理机械和小包装制成品的加工设备等方面。自动化的处理机械,包括清洗、分级、(鱼体)开片、去皮(壳)、冻结等流程化工序,具有处理效率高、质量稳定、数据化管理等优点,可向市场提供各种优质、方便加工的生制品。制成品加工机械包括各类适合消费者习惯和口味的小包装熟制品、熏制品、炸制品、鱼糜制品、生食制品等,技术手段多、品种丰富,为大规模的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水产品流通装备的技术水平在于快速流通和低温保障上,从鱼离开水面开始,鱼体的保温、保鲜措施、鱼市场的电子交易、集装箱化转移、冷藏运输等,形成流程化的系统,确保每一类的水产品到达预定的市场位置时具有稳定的质量。
(2)发展趋势
渔业装备及工程科技的发展将顺应我国渔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渔业装备现代化的要求,借助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有重点地进行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突破和常规技术升级,以期有效地推动我国渔业现代化的发展。
养殖设施及装备方面。无污染、低消耗、有投资回报效益、保证食用安全等将是未来养殖设施及装备科技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工厂化养殖设施及装备将越来越注重于生产系统的节水、节能和达标排放,追求投资回报率将引导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升级,主要品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及养殖专家软件系统将是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支持手段。池塘养殖和内湾网箱养殖生产系统将注重设施化与生态化的结合,注重设施与生态、设备的结合,在健康养殖的前提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减小对自然水域环境的影响。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深水网箱养殖设施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配套将更为全面,达到安全生产和操作方便的要求,更利于产业化生产。海上养殖设施技术的研究还会向更新的形式发展。
远洋捕捞装备方面。有利于国际性渔业生产竞争,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的选择性捕捞,将是捕捞生产对装备及其工程化技术的基本要求。捕捞装备将逐步实现国产化,中国在世界船舶、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将为远洋渔船自主建造提供基本条件,市场对国产化的要求将会促使科技工作迎头赶上。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在现有声纳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的平台上,有助于选择性捕捞、准确性渔政管理的助渔仪器将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水产品保鲜、加工与流通装备方面。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国际贸易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竞争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质量、技术密集型的提升,水产品保鲜加工与流通装备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效的鱼(虾、贝)类处理装备将替代人工为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基本手段。水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加工及质量保证的装备技术将不断提高。为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生产各类制成品的技术及装备将日见丰富。水产品流通技术也将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体系。
(3)国家与产业发展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渔业,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国渔业正处在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期,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是新时期渔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代渔业是相对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渔业发展的基本前提。
当前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海洋捕捞资源衰退与生态修复的问题;渔船装备陈旧与安全、节能的问题;养殖模式落后与健康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问题;水产品加工产业链过短与深加工、机械化加工的问题;渔业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态化、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与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水平有关,本质上也反映了渔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水产养殖模式转变,需要发展符合“健康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产”的要求。池塘养殖模式,需要通过设施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保证养殖水环境,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养殖用水,控制副营养物质的排放,修复养殖环境生态,达到“以水养鱼”的集约化高效生产的要求。海上网箱养殖需要顾及水域环境生态,向外海发展,提高设施及装备的可靠性和操控性。工厂化养殖需要在水循环利用、节能、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和适用模式构建。养殖生产的机械化、数子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围绕着水产饲料蛋白质资源保障,需要新型蛋白质原料开发的技术及装备。
海洋捕捞装备需要提升机械化水平。近海捕捞需要发展节能型标准化渔船,以提高燃油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选择性捕捞的能力,发展玻璃钢渔船。远洋捕捞需要提高船舶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大型围网、拖网、延绳钓捕捞装备的国产化,提升资源探捕、渔场判断的能力。
水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大宗水产品种,尤其是养殖品种为对象,需要发展水产品综合加工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为规模化生产、工业化加工提供装备保障。
4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水产养殖工程领域
①池塘生态养殖方面。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模型构建;池塘养殖水循环利用与排放控制;池塘底泥高效清除与再利用;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可持续养殖模式等。
②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方面。循环水养殖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模型;高密度循环水条件下养殖对象的反应机制、养殖生境构建边界条件、饲喂策略;工厂化养殖专家系统;养殖设施工程经济性;养殖设施建造与运行规范。
③改进、提高现有的各类网箱制作技术和工艺,重点为强流下网衣的漂移和有效容积保持;包括网衣水下清洗技术及设备、夜间警示装置、鱼类起捕设备、网箱养殖监测系统等配套设施的研发;高强度网衣新材料和网衣防污损材料的研发;网箱产品的安全性能的研究;深水网箱的动态仿真、与实际结合的理论研究修正等。
(2)水产捕捞装备领域
①中小型玻璃钢渔船设计、建造规范与施工工艺标准化体系的完善;渔船船型优化、船机桨优化匹配以及主机余热利用、节能机电产品集成应用等节能关键技术;标准化系列渔船设计与装备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②负责任捕捞渔具渔法动力模型构建以及与捕捞设备参数合理匹配关键技术;远洋渔船捕捞装备机电液集成与系统可靠性问题;依托现代助渔与导航仪器的海洋精准捕捞、船位实时监控、海上遇险互救和数字化海洋渔业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3)水产品加工装备领域
①大宗水产品物流设备系统。研究物流设备系统,包括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活、休眠唤醒和储运冷链等关键技术;水产品原料品质与规格快速判别装置;捕捞低值鱼、养殖对虾鲜度指标数字化技术;品质等级及判别标准制定;智能化原料品质、规格判别;品质与规格信息化等。
②鱼糜高效分离技术与关键设备。捕捞低值鱼、养殖淡水鱼等鱼糜加工工艺及设备创新;开发新型分离设备;鱼糜高效加工与节水、减排技术集成;鱼糜制品油炸、蒸煮设备优化,研究适度油炸(蒸煮)、油(水)质控制技术等。
③海珍品规模化加工装备:海参、鲍鱼柔力分级技术;海参活体运输技术与干制品复水技术;海参规模化加工成套设备研发;蒸煮、干制、腌渍加工关键设备等。加工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与关键设备:虾头油、水和固形物高效分离技术与设备;虾油精制技术与设备;虾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用于食品等。
5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1)资源节约型水产养殖装备与工程技术
①养殖环境智能控制装备技术
以提高养殖系统水资源、饲料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开展养殖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构建水产养殖数字化技术体系;开展养殖水质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养殖模式水质综合指标分布规律及监测点采样方法优化技术、模糊判别技术,开发水质智能预警系统;研究池塘系统分布式控制集成技术,提高养殖工况系统控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溶解氧精准控制、饲料精准投喂技术与系统装备,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氧利用效率与饲料利用率。
②工厂化养殖工程技术
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程在硝化反应模型、硝态氮转化模型、旋流积污水动力特性、纯氧增氧特性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海水、淡水及冷水鱼工厂化养殖系统模型,解决其中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全人工条件下养殖技术研究,开发养殖专家系统与精准投喂技术,形成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技术;开展工厂化养殖室外生态设施净化技术与室内循环水净化技术的结合研究,构建适应国情的低投资、低运行成本的经济型循环水集约化养殖设施模式。
③池塘养殖生态工程技术
针对我国大面积养殖池塘在健康养殖、水资源利用、富营养物质排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控制系统技术研究,构建不同养殖区域以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好氧反应等为主的低生态位能量吸收模型,以达到水质优化、循环利用和排放控制的目的;开展池塘“测水养殖”专家系统与精确投喂技术研究,构建池塘养殖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开展池塘设施结构与构筑物标准化技术研究,优化池型和给排水管渠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设施系统建设的工程经济性;开展池塘清淤与底质微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开发池塘淤泥有效处置和肥料化利用技术,养护底质生态,解决鱼塘短时间老化的问题;开展传统养殖池塘生态工程化改造技术研究,形成改造设计规范。
(2)渔业节能技术与应用
①渔船节能技术
以降低渔船能耗为目的,开展渔业船舶工程系统节能技术与集成应用研究,重点研究主要作业渔船船型节能优化技术,构建标准化船型,设计渔船专用船型软件;开展船机桨优化匹配技术研究,提高不同作业船型、作业工况主机推进效率;开展主机余热再利用技术研究,开发余热制冷关键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展船用机电产品、新能源利用等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解决高新节能技术应用于渔业的共性技术问题,提高渔船节能的系统水平;研究渔船节能标准化技术,构建节能型渔船设计规范。
②养殖设施节能型装备与工程技术
以提高养殖设施系统运行能耗为目标,重点开展节能型关键设备与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以无动力筛过滤技术、气浮过滤技术、高效生物过滤技术、可再生能源调温系统,以及大流量、低扬程水泵为研究重点,降低养殖设施系统能源消耗水平;研究光-微藻-养殖容量能量模型,开发藻相工程化控制技术,降低系统能耗,构建节能型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
(3)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装备与工程技术
①深水网箱精准养殖装备技术
以提高深海抗风浪网箱设施系统生产安全为目标,开展安全生产保障系统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深水养殖网箱抗风浪、抗潮流结构关键技术,提高深水网箱设施安全性能;研究不同海域、不同养殖品种专用抗风浪网箱结构与设计规范,满足海上多形式网箱养殖对装备适用性、安全性的要求;开发满足深水网箱海上作业特殊要求的自动投饲、水下监测、活鱼起捕、网衣清洗、废物收集处理、养殖工作船等系统化装备技术,构建不同海域网箱养殖数字化专家系统,为深水网箱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设施保障。
②开放性海域养殖设施生产保障技术
开展开放性海域养殖设施安全构建与系统配套装备技术研究,为养殖业向外海发展奠定基础,重点研究海上养殖平台构建与系统装备技术,构建海上废弃石油钻井平台渔业利用系统模式;研究海上游弋式养殖装备技术,构建运输船改装海上养殖平台系统技术;建立开放性海域养殖设施安全操作规范和设备安全标准化技术,为维护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权益提供技术支持。
③捕捞作业安全保障技术
以选择性捕捞装备技术实现为目标,开展自动化捕捞装备研究,重点研究捕捞装备、助渔导航仪器以及基于3S组网的海洋渔业信息系统技术,构建海上捕捞作业安全生产体系,降低捕捞生产风险,提高人身安全。以捕捞作业安全防护措施水平提高为目标,开展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捕捞作业安全性。以提高渔港港区及相应水域防灾、减灾能量为目标,研究港区水域“防淤、减淤”控制技术、水域水质保护技术、水产品加工废水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构建捕捞作业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4)渔业资源合理利用装备与工程技术
①选择性捕捞装备技术与远洋捕捞大型设备的国产化
以选择性捕捞设备与自动控制技术为目标,开展高分辨率水声探测技术研究,开发鱼群分辨水声探测、网情测定技术及装备,为改变盲目滥捕、破坏渔业资源的作业方式提供先进装备。以大型远洋装备国产化为目标,开发大型围网设备、金枪鱼延绳钓装备,为提高远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装备保障。
②大宗水产品加工装备技术
以提高大宗水产品出口加工机械化水平为目标,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水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包括精深开发、鱼糜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口味改进和低温脱水干燥等;研究物流设备系统,包括鲜活水产品运输保活、休眠唤醒和储运冷链等关键技术,为水产品升值加工提供装备保障。
6“十二五”发展目标
在池塘养殖设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离岸网箱养殖设施方面,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突破关键关键性技术瓶颈,体现集成示范效应,使养殖设施模式符合“健康养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产”的要求,通过技术推广,促进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节能技术研究方面,实现形成主要作业渔船的船型优化与标准化技术以及渔船玻璃钢化技术,体现降低燃油消耗的集成示范效应,突破大型捕捞装备液压控制关键技术,使先进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促进捕捞产业节能水平的提高。在水产品加工技术方面,围绕大宗养殖产品的综合加工,突破淡水鱼加工、海珍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成套加工装备系统,使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水产品加工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提升产品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